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

【转载】汪培珽著《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读书笔记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汪培廷 著

 注:文中黑体字是书中的原文。

 这是杜皮妈借给我的两本之一。竖版繁体的。借来的书是要还的,所以看的时候就想记下笔记,以便将来回顾。借作者的话:“随时翻翻它,为自己日渐减少的耐心,补充些能量吧”。在书里找到共鸣的感觉很好,得到启发的感觉更好,与爱孩子、爱书的人分享,感觉也不错。

  自序:没有爱,一切免谈
  作者有系统地规划出七堂演讲课程:

1、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2、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3、假如家里没有电视机
4、孩子知道你爱他吗
5、世界是自信心创造出来的
6、起跑点和终点双赢的健康基石
7、好习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作者说:“在我的七堂演讲课里,《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和《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直是最受家长欢迎的课程,而之后所谈的爱、自信和健康,人数马上骤减,甚至还有家长略过前面,只关心最后一堂《好习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何做到?
  大家普遍只重视有形的,学习、语言、好习惯。
  爱、自信、健康,没有分数可打、没有成果可展现,就可以再说,再等。
  可是我认为,全部的养育、教育,甚至自信,都奠基在“爱”之上。
  没有爱,一切免谈。”
  “在为孩子付出爱的同时,也深深地感觉自己得到了爱,而这份一直在我心中不期然出现的满足和快乐,才是我真正希望全天下父母都能得到的东西。”
  关于爱,我自己的感受是,也许我们在作为孩子时没有得到或没有感受到爱,没有被爱过的人也不会爱别人,爱的能力不是长大后可以学来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无条件的爱,让我们学会了爱。没有一个家长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认为得到了爱,所以我们要向孩子学习,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大人能感受到、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一、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把故事当牛奶,“喂”给孩子听


“孩子上小学前,我平均每天”喂”一个小时的故事,从未间断(连一天也没有)。甚至在孩子两岁左右时,每天早中晚,外加午睡和晚上就寝前,我都会给他们一瓶奶和一瓶水,然后依着他们身旁躺下,他们喂自己牛奶,我则”喂”他们故事书,结果往往该喝的东西早已喝完,孩子却根本不想起来,因为太享受了嘛!所以我常常一念就是四十分钟,而一天五次就是三小时。”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应酬,回家就要睡觉,不应酬的,回家要做家务,不做家务的要看报纸、看电视,要打电话,要发呆,要休息,总之要干很多要紧事,哪里还有时间给孩子读书?我想说明的是,给孩子读书,不是一个任务,每天规定家长要读多少,孩子要听或自己看多少。其次,作为家长你爱读书吗?你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了解童书了吗?作者也是在偶然发现几个月的孩子会对着面前的书转动眼睛,才萌发了给孩子读故事书,是在不知不觉中和孩子享受故事时光,所以并不觉得无聊和辛苦,只是找出了一个妈妈和孩子都喜欢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不知不觉中流过的听故事书时光,却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让我很放心的一对儿女

    女儿到幼儿园中班才入园,在园“守规矩、人约好、善体人意、学习专心”,我喂故事书的动作,从孩子出生到当下,还是一直在进行中。

儿子没学注音,就“敢”上小学

    当儿子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的第八周课程时,之前没学过注音的他,完全跟得上进度。虽然他对国语拼音的熟悉度确实比不上其他同学,但是有一天早上,他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他自己从书架上拿了一本故事书,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拼音,念了两页。
    我不在乎,他是不是起步比别人慢;我也不在乎,他只念了两页;我希望看到的是“自动自发地阅读”,不是被老师规定着、也不是被父母逼迫着。而原本我准备给自己一年的时间,酝酿他的“自动自发”,没想到,这样的现象两个月就出现了。
    请再注意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这个期间,我喂故事书的动作,还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女儿自动自发,表现学习热诚

    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不再无微不至地照顾,而是刻意让孩子自己负责:听闹钟起床、做功课、整理书包、准备考试。只说:“有需要妈妈帮忙时,随时来找我”,然而,孩子却很少来找。
当女儿快念完小学一年级时,一直只看故事片插图的她,开始主动阅读起文字来了,而且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我准备足够的书在家里,她就会有主见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看—先是看图多字少的绘本,然后不知不觉得就进步到了纯文字的章节故事。

大手牵小手的亲子之爱

    虽然小学距离家只需走路五分钟,妈妈还是每天接送,不是怕坏人,而是爱极了那种大手牵小手、边走边聊的感觉。

二、 不用说教,念故事书就好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大能力……这些事情,哪个父母不知道!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力气,强调、重申这些父母全知道的事呢?问题就在于:父母明明知道是重要的事,却没办法做到啊!
有多少父母,都是忙着工作赚钱,专心听孩子说话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有多少父母,送孩子学才艺、上安亲班,却不管孩子的童年在哪里?
又有多少父母,是会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呢?
所以,重点根本不在于故事书怎么念、怎么选,这些都是其次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父母有没有“心”,有没有“热诚”和“渴望”,要帮孩子做这件事。

    作者在连续为孩子念了八年故事书后,强烈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写此书的目的,就是想把这种“热诚”和“渴望”传递给其他的父母,而这样的书,我还是从朋友处借的,竖版的繁体的,为了让更多的父母受到鼓舞和感染,也为了自己日后温故事而知新,所以写了这个读书笔记。
    作者认为,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实际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父母达到上各种辅导课所欲达到的目的(事实是上辅导课并不见得能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目的),养成理想的人格特质与能力。


1、故事书与好品格

    这一部分讲的是:从人格养成—诚实、尊重、乐观、同情心、自信、谦虚、知足、热忱、耐心、勇敢 ……到人生态度守规矩、有礼貌、友爱、分享、同理心、认真、关怀、感恩、负责任……是让孩子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也是让孩子拥有忆乐人生的坚实支柱。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是不行的,没有比念故事书更简单好用的方法了。
    作者列举了一些图画书说明“书中自有好品格”,其中有两本刚出可以买到的:《花婆婆》(关于自动自发)、《妈妈的红沙发》(关于努力)。只要是父母想教给孩子的东西,都会涵括在童书作者的写作范围内。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培养,到单亲、残缺、死亡,如何保护自己,知足常乐等,故事书里都有。故事书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就算是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体会,一两年以后再教导孩子书里的规矩时,神奇的是,道理只要说一次,不用费太多口舌,孩子就能轻易了解并确实遵守。

    确立人生态度,必须趁早


    父母不要太在意孩子当前的问题,钻牛角尖,破坏亲子关系,不要做“橡皮擦”妈妈,每天跟在孩子身边做功课,孩子写一个字,妈妈擦一个字,一个边哭边写,一个边骂边擦。当时以为帮了孩子,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十年后才发现,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这时才发现孩子的人生态度有问题就太迟了。金钱观、价值观和消费习惯,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环,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去跟人借钱,只为了买一个名牌包,这样的人生是否还真的能快乐起来,实在令人存疑。

    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对于孩子出了问题总在老师方面找原因,作者说:“配几位老师都没用,父母一对一都无法教好孩子,只祈求一对三十的老师帮我们教孩子,实在是本末倒置。”有的父母在得知孩子有偏差行为时,会惊讶、失望,甚至不肯接受事实,认为孩子在家里很乖,是不是学校出了问题,或是跟哪个同学学坏了。

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

2、故事书与大能力

    作者用女儿交友遇到困惑的例子:两个好朋友间出现了第三个,导致“你跟她玩,我不跟你玩”这样的问题,女儿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难题,说明故事书也能启发去发展抽象的“大能力”。这些大能力,包括:想象力〈小真的长头发〉、思考力〈哈利的花毛衣〉、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爷爷一定有办法〉、机智能力、幽默感〈明锣移山〉,并分别列了书目,都是台湾出版的,买不到或者价格太高,所以我只写了几了。其实大陆出的图画书也不少了,我试着列几本:

想象力--〈无字书〉两种:
思考力--〈不是我的错〉
观察力《第五个》
逻辑推理能力--〈子儿,吐吐〉
机智能力--《老鼠牙医――地嗖头》
幽默感--《母鸡萝丝去散步》


3、故事书与专注力

    三岁的儿子连续听一个半小时的故事。
   看电视与看书的不同。(相信家长都明白得很,我就不说了)

4、故事书与阅读习惯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了,只摘几句:别光叫孩子看书,请直接拿书念给孩子听。所有优良的教育方式都无法速成,只要我们持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一旦将“自动自发阅读”的开关启动之后,父母只要顺水推舟,确定孩子身边的书本不匮乏,这个一辈子受用的阅读嗜好,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