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华德福”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华德福”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2年1月28日星期五

週六 土星正見(Right opinion)


週六 土星正見(Right opinion)


留意自己的念頭和想法,做有意義的思考。


學會一點一滴地分辨本質(重要)的和非本質(不重要)的,永恆與無常,真理與單純主張。


試著以一顆完全平靜的內心來傾聽同伴的話語。


試著不做過多的假設和期待,同時排除他人會認同自己的期待,放棄所有的同意或不同意、排斥或批判對自己的干擾,保持思想與情感上的純淨。


我們的心被看管著,成爲一面外在世界真實的鏡子;慢慢地,不正確的思維和念頭,將由我們的心中排除。


——這便是正見(Right opinion)


 ----------------------------
【转琪莹老师】

正見(正確的見解、意見、知見)∕
土星的力量∕星期六(土曜日):
土星的力量在於能明辨出什麼是本質∕必要∕不可或缺的,但土星卻又剛愎、自負於自己的見解,而完全無法接納、傾聽其他。
「正見」中,人要練習抑制自己的驕矜、自負,讓外在的事件或情況能在最不被曲解∕誤解的狀態下進入自己的存在,讓自己清楚看到事件的全貌——人要放掉內在土星性的固執、僵化、頑強。
人雖然可以找出事實∕真實,但卻未必能找出所有的事實∕真實,所以人也要學會謙遜。
注意自己的心念,注意想法中「重要的」與「無足輕重的」,讓「無足輕重的」想法逐漸遠離你的生命。
讓想法練習從瞬息萬變中凝鍊出永恆,從意見中純粹為真理——想法、意見盡可能不攙雜任何,並且帶著「『同意』與『反對』都被放下的寧靜」,讓事件的本質主動揭露並向你靠近。
正見就是:不以短暫∕暫時∕會因時代、環境遞變的(偽)定律為真理,而以永恆的真實為真理;讓自己的見解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不是只為了你自己。

2022年1月26日星期三

週三 水星正命(Right standpoint)




 


生命的次序,與自然及靈性和諧共生,不要爲生活中外在的瑣事而不知所措。


避開帶給生命不安及慌忙的每一件事(不要有壓迫感)。


做事不急迫,也不讓內心懶散。


調節個人的習慣和照顧個人的健康, 時時保持放鬆和開心才得和諧健全。


將生命視作朝向更高靈性發展的工作,並且依此目標而作爲。


——這便是正命(Right standpoint)

-------------------------------------------------------------------

【转琪莹老师】行星與八正道的關係〜 正命(正確的生活方式)∕
水星的力量∕星期三(水曜日):
水星致命於無法掌握方向,因為所有的方向都是它想嘗試的——水星貪婪於所有的可能。
水星可以起頭,但卻缺乏相對的後繼力、專注力,所以水星的興趣常常無疾而終;事實上,水星相當風相。
水星吸收新知∕新觀念很快,水星好奇著所有新奇的事物;水星不畏懼陌生、新鮮的挑戰。
人如果過度被水星性的力量影響,就會生活得像無頭蒼蠅一樣,忙歸忙,卻毫無重心∕中心;但也不能因此放任自己走向另一個極端,讓生活過度散逸、懶惰。
真正有品質的生活應該與(外在的)自然、(內在的)靈性同步,進入宇宙的韻律之中,不被生活的物質外相過度拉扯、縶絆、左右。
避免生活過度倉促、騷動、擾攘——生命本來就應該是首流動的歌,在你我之間琤琮而過;生活的美麗在於:能夠清楚而投入地走過春、夏、秋、冬,全心全意而且無悔。
正命就是:為自己創造出有品質的新鮮∕心鮮生活,用宇宙的節奏、生活的韻律療癒所有的自己。

2022年1月24日星期一

【转陈琪莹老师】行星與八正道的關係〜

行星與八正道的關係
今年是我进入人智学领域学习的第10年
是时候
好好整合
 行星與八正道的關係〜

佛陀是人間非常重要的導師,佛陀示範出了八正道在人演進上的必要性。事實上,沒有先前的佛陀,後來的耶穌就不可能成為基督力量的「身」成。
八正道分別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正道,分別受著不同層次天文力量的影響,所以,當我們以八正道修行著自己時,我們要看到,天文力量當中有我們要克服的,也有我們要跟隨∕追隨的。

正見(正確的見解、意見、知見)∕
土星的力量∕星期六(土曜日):
土星的力量在於能明辨出什麼是本質∕必要∕不可或缺的,但土星卻又剛愎、自負於自己的見解,而完全無法接納、傾聽其他。
「正見」中,人要練習抑制自己的驕矜、自負,讓外在的事件或情況能在最不被曲解∕誤解的狀態下進入自己的存在,讓自己清楚看到事件的全貌——人要放掉內在土星性的固執、僵化、頑強。
人雖然可以找出事實∕真實,但卻未必能找出所有的事實∕真實,所以人也要學會謙遜。
注意自己的心念,注意想法中「重要的」與「無足輕重的」,讓「無足輕重的」想法逐漸遠離你的生命。
讓想法練習從瞬息萬變中凝鍊出永恆,從意見中純粹為真理——想法、意見盡可能不攙雜任何,並且帶著「『同意』與『反對』都被放下的寧靜」,讓事件的本質主動揭露並向你靠近。
正見就是:不以短暫∕暫時∕會因時代、環境遞變的(偽)定律為真理,而以永恆的真實為真理;讓自己的見解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不是只為了你自己。
正思惟(正確的判斷、思考)∕
太陽的力量∕星期日(日曜日):
太陽是一種協調、和諧,太陽調和著所有行星的特質。
太陽什麼也不干涉,太陽只是靜觀:讓所有的行星流入也流出,讓力量本身形成新∕心的秩序——太陽讓行星的靈性完全互動並形成自己願意服膺的共同性決定,而遠離(太陽)自身主觀的覺受;所以太陽可以那麼無私,因為尊重到所有。
從太陽力量形成的判斷∕決定,帶著太陽全然∕全燃的奉獻與意識∕覺知,所以廣袤、周全到可以讓一切信服——太陽的力量,就是正思惟該有的力量。
當正確的判斷形成之後,就必須以「內在的『堅定、堅持』」去信守、呵護,因為那也是世界∕宇宙的正義!
正思惟就是:不以對事件的「同感」、「反感」形成對事件的判斷,甚至讓事件可以形成對自己的判斷,讓事件願意服務著宇宙,讓自己開始學習在判斷、思考中超然。
正語(正確的言語、言論)∕
月亮的力量∕星期一(月曜日):
月亮鏡映出宇宙的一切,但這種反射並不帶著意識;月亮負責反射∕散射,卻缺乏方向性。月亮為反射而反射,但反射什麼、為什麼(要)反射?……月亮本身是一無所知的。
但,鏡映如果散漫,就無法清楚明晰;如果集中,就可以明白映照。
言語是心魂的表達:言語如果散漫∕言不及義,心魂的意識就無法正確轉化與傳達,就無法正確溝通——言語其實鏡映著每個人的存在狀態:閒言閒語?雜亂無章?漫不經心?言簡意賅?還是自尊自重?
在言語上,要惜字、句如金,知道自己的一字一句都有著宇宙性的份量!
為著「意義」而說話,而不是為了打發、排遣時間而說話;從事有意義的社交,而不是浪費彼此生命的社交。當然,更不要空說、胡說、造謠生事。
平靜地(用心)傾聽,然後用言語參與這份傾聽——用心的寧靜去主導談話的品質。
正語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空間中以正確的字句說出正確而真實、誠實的話語。你對你說出的每個字句、每一份表達,都(馱)負著個人性的簽署、鄭重與責任——你尊重、慎重也珍重著由你而出的一切。
正業(正確的行動、舉措、行止)∕
火星的力量∕星期二(火曜日):
火星無法克制自己,卻又衝動到想解決宇宙中一切的問題∕難題——火星解決著問題,卻也同時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火星非常果決∕果斷,會不顧慮後果地進入立即的行動;火星很勇敢,勇敢到可以採取任何可能的行動,而且毫無畏懼——火星有勇無謀;勇於行動,卻少了權衡。
人在火星性的衝動之下,要先學習正確的思考,讓思考導引著衝動,去真正成就。
以真正的視見∕識見與愛,去規劃與完成自己的行動。
正業就是:以「最大∕能服務到最多∕利益眾生」的利益∕福祉為優先目的,採取行動,讓行動能真正裨益到宇宙與真理。
正命(正確的生活方式)∕
水星的力量∕星期三(水曜日):
水星致命於無法掌握方向,因為所有的方向都是它想嘗試的——水星貪婪於所有的可能。
水星可以起頭,但卻缺乏相對的後繼力、專注力,所以水星的興趣常常無疾而終;事實上,水星相當風相。
水星吸收新知∕新觀念很快,水星好奇著所有新奇的事物;水星不畏懼陌生、新鮮的挑戰。
人如果過度被水星性的力量影響,就會生活得像無頭蒼蠅一樣,忙歸忙,卻毫無重心∕中心;但也不能因此放任自己走向另一個極端,讓生活過度散逸、懶惰。
真正有品質的生活應該與(外在的)自然、(內在的)靈性同步,進入宇宙的韻律之中,不被生活的物質外相過度拉扯、縶絆、左右。
避免生活過度倉促、騷動、擾攘——生命本來就應該是首流動的歌,在你我之間琤琮而過;生活的美麗在於:能夠清楚而投入地走過春、夏、秋、冬,全心全意而且無悔。
正命就是:為自己創造出有品質的新鮮∕心鮮生活,用宇宙的節奏、生活的韻律療癒所有的自己。
正精進(正確的努力、正確的習性養成)∕
木星的力量∕星期四(木曜日):
木星把自己的力量用在操縱與權謀,木星有著內在的自私——木星非常為己。
木星可以縱覽時空上的重疊關係並加以釐清,木星有「化繁為簡」的智慧,木星讓各式各樣的關係可以服務著自己——木星利用∕濫用著關係與交誼。
人必須克服自己內在木星性的自私,放掉過度的私慾、私利,讓木星性的潛能能真實成就自己的高標與理想。
另外,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忽略小節∕細節,因為細節就與綱目一樣重要,都是事件的品質與呈現。
要在自己的可以∕能力範圍之內,全力以赴,義不容辭。
生命是一種努力不輟,努力讓自己接近自己的人性∕神性。
正精進就是:努力讓正確的事件形成自己的慣性,讓道德成為∕養成自己。
正念(正確的記憶)∕
金星的力量∕星期五(金曜日):
金星容易在情感中流失∕失去自己,卻也因此非常能夠共感與移情。
從金星中,我們要學習與情感保持適當的距離,能如實地看著事件,卻不被捲入對事件的情感(渦漩)裡——情感會為事件上色∕染色,讓事件波動,也讓我們對事件的記憶不再那麼真實。
但事件中,我們對記憶的需要,是在生命經驗的學習上,而不是在情感的顛沛流離之上……情感只是為了幫助讓經驗更深入我們,所以才必須強烈而蒙蔽;但那並不是生命真正的需要,那只是生命演出上的友情∕有情配合。
盡可能從生命中學習:事件因為我們的學習,才有發生的價值。不怕犯錯,但卻肯從犯錯中修正自己——過去的失誤為的是成全之後的美好。
我們從自己身上學習,也從別人身上學習;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也是自己的老師、每個人的老師——我從事件的經驗中學習到逐漸趨向正確的生命。
正念就是:從我們學習與經驗到的之中,牢牢而正確地記憶,但不被情感刻意渲染——記得我們的走過,不讓一切白費。
正定(正確的沉思、冥想)∕
宇宙的力量∕每一天:
宇宙是一種包容與全觀;正定需要著宇宙的浩瀚、博大與無(私)我。
(向)內觀(照)著自己,如果無法時時刻刻,至少固定每日睡前一刻,以凌越自己∕自我的超然角度,進行當日快速的倒帶式回顧∕回溯。
和高等我一起,沉思、總結著自己一日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意識出自己在宇宙之流中∕人類意識演進中的位置,知道自己的重要。
正定就是:讓自己的每天不與自己神聖的生命目標脫節∕逸離,讓自己進入宇宙的脈搏與呼吸裡,讓自己與宇宙的智慧同在。 编按: 週六 讓自己練習看出事情的輕重緩急 優先順序 週日 讓事物 事件有機會說出它們本質性的自己

---------------------------------------
佩玲补充: 八正道的八種修行是互相滋養的。當我們的見解變得更「正確」的時候,我們心中的八正道的其他要素也都會變得深刻。正語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的,而且它也滋養著正見。正念和正定使正見加強和加深。正業必須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正命使正見更清晰。正見既是道的所有其他要素的因,又是它們的果。
-----------------------
阅读
总是宇宙告知我
更多讯息的重要管道

可参见:http://threefoldliving.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html
---------------------

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

【分享】母語的)語文教育

 【(母語的)語文教育】陳琪瑩

語文,無所不在。
所以,主課程/任何課程也可以帶著孩子不知不覺進入以為媒介的語文(情境),不一定非(正式/正規/中規中矩的)語文課不可。
〔補充說明:華德福教育會讓孩子情感性的感官成為學習的媒介,不是(樣板地)乖乖讀書、寫字就好。〕
語文啟動著孩子的同感、反感,也讓思想進入了想像性的圖像。
人類語言的發展非常幽微而深刻,透過對外在環境的模仿而獲得,因此內化成自己的有機作用──人在早期以全身學習著語言、吸入著語言,而不是只在聽覺與發音器官上發展出學習活動;直到青春期之後,人才真正掌握了語言的能力:人說出了內在作用於自己的,男孩因此變聲,女孩因此退入更內在的生命。
華德福教育基本上透過神話、傳說、童話、寓言等故事、歷史與所有主課程來語文(課程);在信史/文字書寫出現以前,人類的歷史主要靠著口傳的神話/傳說,所以華德福的歷史-語文課,也從故事開始:什麼(才)是歷史(歷史在拉丁文、英文中也意味著「故事」)?歷史存在於過去,那時間(又)是什麼?我們如何理解、架構時間?我和每一個人都帶著怎樣共同與不同的歷史在此相遇?……教師必須在課程開始之前,為自己爬梳與釐清「歷史」的要義──人的發展過程,也是人在世界中逐漸甦醒的過程。
〔補充說明一:神話、傳說、童話、寓言等故事必須帶著人類文化、元素中的古老;太先進、晚近的改編/版本,往往失落了最珍貴的靈-心元素與連結。如何選擇適當的故事說給孩子聽,必須以「讓孩子重新經歷一次人類(意識)發展歷史」為基準採選;一般而言,神話(擁有神力、所做的事情高於人類,是從前的人類擁有的能力)比童話(人的故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是現在人類的狀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補充說明二:動物的寓言故事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動物性)個性。〕
〔補充說明三:教師必須摒棄西方科學-物質主義的觀點來陳述故事。〕
〔補充說明四:若以一個宇宙月(2160年)來區分人類意識-文明狀態的改變,可以再細分為頭顱-思想、胸腔-情感、四肢-行動三部份,每部份720年(720=12×60,每60年等於中華文化中的一甲子)。〕
〔舉例說明一:不同的文化-國家紀年的方式不同:泰國採用佛曆,從佛陀出生的那年起算;回教國家採用回曆,從穆罕默德出生的那年起算;古希臘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一年為開始,古羅馬以建城為開始……計算年份主要是根據偉人的出生或重要事件為起點來運算。但,史代納-人智學認為:紀年要回到天文學上,每一年春分,太陽升起的位置都會有所變動,這些移動的軌跡形成一個圓,過了25920年之後,太陽會回到原點;25920年除以黃道12宮等於2160年,所以每2160年是人類文明/文化時代的切換,因為宇宙動量改變。〕
〔舉例說明二:以每2160年作為一個時代(的區間),目前我們處在西元十五世紀起的雙魚座時代,之前是古希臘-羅馬-牡羊座時代,更早是古埃及-金牛座時代,再更早是古波斯-雙子座時代,最早是古印度-巨蟹座時代……每一個時期,全人類都經歷著共同的意識發展。事實上,每個世代的孩子都會帶出一種嶄新的能力;每隔十年,同一教師遇見的孩子都會帶著不同於之前孩子的新鮮能力。〕
基本上,母語的語文課主要是透過「為孩子說故事、再讓孩子複述出故事」的往復過程之間培養起來:地方性的語言比官方性語言更有語言感/語言的表情感;官方性語言比地方性的語言在表達/表意上更精準、明確。
〔補充說明一:說故事本身就是足夠豐富的文學(狀態)/形式,所以在講故事的當下不要刻意為孩子簡化、幼稚化字句,也不用任何的詮釋;事實上,故事也呈現著教師的藝術性/藝術感,不能輕率、馬虎。若非要解釋不可,可以等述說完故事之後的三、四天,孩子內在開始留存故事的餘韻之時,再進入註解。〕
〔補充說明二:歌唱能強調出母音/韻母與子音/聲母的差別,幫助孩子在語言上漸趨敏銳。〕
〔補充說明三:語言上要讓孩子注意、仔細於不同的聲調,少說明、多練習,感受、品味著語言當中的美麗;「美」是語文補充選材的當然條件。〕
〔補充說明四:讓孩子畫出故事的過程裡,只讓孩子聽故事,然後由孩子畫出故事,教師並不指導什麼該畫在故事裡、畫在哪個位置,更不允許孩子抄錄教師的(黑)板畫──畫出故事的過程會讓孩子提取自己的心像。〕
華德福的語文教育並不從文字的由簡入繁、由易而難入手,而是由孩子/人類的整體意識發展而設計;教育深層到讓孩子願意成長為自己,而超越物質-地球性,不被任何文化單方面地偏狹。
〔補充說明:在語文課長期的薰陶、濡染下,華德福的孩子對世界有著豐富而靈性的歷史背景,而能不侷限自己於民族性的情懷與意識裡,向完整的自己、完整的人類、完整的世界靠近。〕
華德福教育是先讓孩子擁有人類起源的概念,了解自己的所出、源出,而願意認真入世,不再迷失自己(不再失去原初/源出的身份感):舊約神話有著人完整地由天入地(由天堂下墮到人間)的圖景/全觀,從萬物一體的群集性(集體心魂)落入孤單、零丁的個人性──九歲半的孩子在心魂上經驗著這樣墜落的過程。
〔補充說明一:亞當、夏娃的故事對九歲的孩子意義非常深遠,因為切合也平行著他們內在正經驗到的:九歲的孩子正在離開自己內心/內在的天堂,開始失落……〕
〔補充說明二:亞當為著世界上的自然各界起名、命名,是因為人進入了世界的同時,也被賦予了命名與語言的智慧與能力;這樣的圖像也成為孩子認識文法的伏筆/第一課:不讓孩子知道「(抽象的)名詞」,卻讓孩子知道人事物的名字,而能擁有「名詞(等於『名字』)」的概念;不讓孩子知道「動詞」,卻讓孩子明白、表演出行動/動作;不讓孩子知道「形容詞」,卻讓孩子學會充滿感情/表情的描述……命名會讓孩子與(被命名的)對象產生距離,進入思想生命,屬於頭顱系統;描述/形容會讓孩子進入情感生命,屬於胸腔-節律系統;行動會讓孩子進入意志生命,屬於四肢系統──應用各式的辭彙、語句暗暗地整合著孩子身體的三重性。〕
〔補充說明三:每一個文化/民族/部落中都有創世(世界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版本,但教師必須有能力分辨哪一個傳說/神話最接近人類的真實、宇宙的真實,將那樣的完美與神聖帶給孩子。〕
〔舉例說明一:形容詞用來貼近思想與情感,副詞用來形容動作的質地(因此連結了情感與意志):英文中形容詞、副詞區分相當清楚;但在德文中,形容詞、副詞沒有這麼多也沒這麼清楚,因此德國人較少有詞彙去形容、貼近自己的情感。〕
〔舉例說明二:美國人喜歡將名詞當成動詞來用(把所有的東西當成動詞來用),屬於四肢-行動派;德國人喜歡將動詞當成名詞來用(將很多當成可以用腦袋思考的東西),屬於頭腦-思考派,這是文化上的差異。〕
在(母語)語文教育上,讓九歲半的孩子感受著語言的輕頓與休止,讓呼吸節奏與標點符號連結。
四年級開始,孩子不再屬於環境,而是屬於他自己;可以讓孩子開始練習寫出自己的故事,也開始為孩子講述北歐神話故事中的若干場景。
〔補充說明一:北歐神話中的諾恩三女神/命運三女神──短髮的長姊霧爾德(Urd)司掌「過去」,長髮的二姊薇兒丹蒂(Verthandi)司掌「現在」,結著髮辮的么妹絲庫德(Skuld)司掌「未來」、希臘神話中的地獄-命運三女神──將生命線從捲線桿纏上紡錘的克洛托(Κλωθώ)、丈量紡線長度的拉克西斯(Λάχεσις)與剪斷生命線的阿特波柔斯(Άτροπος)的故事都能幫助孩子瞭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三種時態的本質(四、五年級還處於胸腔系統的朦朧,所以無法清晰分辨時態上是否正確,不要苛求)。〕
五年級的孩子需要以另外的方式幫助他們站立在大地上:吟唱各種文化中流傳的 詩歌,以長短的節奏配合肢體的動作;幫助孩子從主動語態走到被動語態,在情感上練習觀點的轉換。
〔補充說明一:不管身體怎麼早熟/成熟,孩子的心魂仍然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歸向,而教育的任務是提供出孩子心魂上真正的需要。〕
〔補充說明二:古印度文明生活在荒野叢林之中;古波斯文明卻開始農耕(定居)、游牧(徙移),人開始善惡、開始了解生死,發展出十二與六十進位系統(對應著中國的商代、天干地支);古埃及文明依靠著感覺與外在互動,以紙莎草造紙(對應著中國東漢末年出現的造紙術),金字塔是音樂的另一種呈現(尼羅河東岸是活人的世界,西岸是死者的世界),人在死後會在冥府被磅秤著心的重量進行審判(死去的木乃伊會放入七層式的棺槨,因為古埃及人相信人是七種不同的人格所組成,包括身、心、靈、影子與名字等);古希臘文明(亞利安期人類的軸心時代)開始了人類思考的紀元……〕
〔補充說明三:古希臘的神話與傳說──如:珀爾修斯與蛇髮女妖梅杜莎(Perseus and Medusa)、忒修斯與牛頭人身怪米諾陶(Theseus and the Minotaur)、海克力斯的十二項英雄偉績(The Twelve Labors of Hercules)、荷馬(Homer)的奧德賽(Odysseus)……──以想像的形式訴說、暗示著人啟蒙時必須接受的試煉,由星芒體的本質轉化出可以再生的太陽-基督性自己。〕
〔補充說明四:「迷宮」是人類在被神性遺棄之下自己的建造、摸索,人在犯錯性、實驗性地撞牆、碰壁/面壁之後,才能隱約窺見自己的神性(迷宮之外不被障蔽的光明)。「迷宮」是人的腦迴,也是人思想的彈奏;人在思想中,曲曲折折,迷失了自己。當人能從(思想的)迷宮中走出,人就達到了初階的明覺。〕
〔舉例說明:讓這時期的孩子從「『我』看到這個事實」到「我看到『他』看到這個事實」,擴大孩子的觀點與同理。〕
六年級的孩子需要以秩序找到心魂的骨架:井然的秩序強於繁瑣的規矩,因為規矩會讓心魂負荷量過重;要讓孩子在語言表達上直白而簡潔,也在課程裡看到語言的力量!
〔補充說明:此際,故事與文學題材可以從古羅馬與中古世紀中揀選。〕
七年級的孩子不再能被家庭與學校滿足,所以可以開始任何面向的探索;課程上地理大發現與東、西方的交流都可以是引介的內容,因為孩子已經對應到人類發展的意識心層級;可以鼓勵孩子廣泛地閱讀,但卻避免虛構性/科幻性的文學作品,以免扭曲孩子內在真實的心像。
〔補充說明一:意識心在十五世紀中葉-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萌動,「我」的意識抬升,造成宗教、藝術、科學的片段化/分割化,物質主義興起。〕
〔補充說明二:在人類初發展意識心之始,西方文明外擴,東方文明卻反而封閉/鎖國起來。〕
〔補充說明三:這時語文教育要導引孩子所有的表達、語句、作文都必須是發乎真心、真意、真情的,不能虛偽、矯飾、違心,幫助孩子人格上的一致、真實、完整。〕
〔舉例說明:為什麼從十五世紀開始,人類會開始對「探險」這件事情產生這麼濃厚的興趣?是不是人類意識中的什麼開始甦醒?(從早期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到後來的十字軍東征,再到之後東方的鄭和下西洋、西方航海家前仆後繼的地理大發現/海權時代的崛起……探險由陸路而海路,開始蓬勃,(堪輿並量度性的)地圖學開始興起。)〕
八年級的孩子進入了晚近的科技時代:工業大革命(量產時代)、電腦-數位科技、到太空探索;要幫助孩子認識到不同人種、文化具備的知識與智慧;語文文選當中必須帶著強烈的傳記性與情感性特質,擁有一定的美感與品質。
〔補充說明一:高年段的語文課程可以讓孩子發現歷史演變-過程的道理、原因和深刻意義,比較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判斷某些文化是(已經)完成的還是提前停止/終止的。人們為什麼選擇讓自己經歷這樣的歷史?未來將如何繼續?……當思想開始運轉,就幾乎宣告了靈性的死亡。〕
〔補充說明二:美國文化沒有開頭,因為是其他文化的延續與抄襲;中國整體文化無法(在最後)結果/結束,因為一直停止在一個穩定、不變的狀態,甚至只有退後、無法前進。〕
〔舉例說明一:「現在到底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不用經過工廠加工的?」以此提引,進入工業革命:世界能源/資源如何被開發、分配/瓜分與使用……工廠生產的產品需要原料,而原料必須來自密集的人力採集與供應;當人力不足,就引發了奴隸/苦力的引介/仲介與販賣;產品傾銷的獲利,造成產業/財團更有資源取得(低廉的)人工/勞力,悲慘的循環無有中止。〕
〔舉例說明二:台灣在世界史上,很不幸,一直屬於「殖民地-殖民文化」的這一塊,附庸於其他(強權)(從前因原物料而被殖民,現在因低階商業技術而被殖民),不曾真正自主過。〕
九年級的孩子進入了十五歲──青春期的最後一年/尾聲──課程上必須凸顯對立關係與現象:進化與退化、外擴與內旋、秩序與紊亂……然而同時,卻也滿足孩子心魂內在對道德的需求。
此外,必須讓十年級的孩子再度回到古代的歷史,由古印度開始,對遠年裡的自己重新熟悉與探尋;十一年級,讓孩子探索自己是誰?為什麼會存在於人世間?該怎麼走?將來又要做什麼?十二年級,讓孩子在回顧中統整出自己存在的力量,願意以人的身分與姿態走入世界。
九年級開始的藝術史、十年級的文學史、十一年級的音樂史、十二年級的建築史和哲學史……都是藝術性的歷史,發展在人類不同的時期:藝術史的出現是為了扭轉孩子學校生命裡過度的無機、無生命元素,整合孩子早期的藝術性經驗,幫助孩子內在的藝術能力熟成,讓孩子的(未來)生命成為一種真正美感的藝術。
〔補充說明一:繪畫與雕塑等藝術只是音樂另一種方式的具象/具體:真正音樂性的藝術優美,失去音樂性的藝術醜陋。〕
〔補充說明二:真正的藝術能將孩子從單一的感官(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中釋放出來,將自己擴展成完全時空性的經驗;真正的藝術崇高而神聖,不落於市井、詼諧、鄙俗、嘲諷、諂媚。〕
〔補充說明三:古埃及藝術是象徵藝術(symbolic art),古希臘藝術是古典藝術(classical art),晚近是浪漫藝術(romantic art);藝術形式上,建築是象徵藝術,雕塑是古典藝術,繪畫、音樂、詩歌是浪漫藝術。〕
〔補充說明四:文學的帶入是要幫助孩子的心像/圖像有能力轉化為內在的聲音/音聲,被意志與想像充分驅動。〕
〔補充說明五:華德福教育中,數學課程會談數學史,科學課程會談科學史,也會帶入人物的傳記。〕
〔舉例說明一:要培養孩子不被視覺蠱惑的判斷力:一張椅子不能只在視覺上美麗,但坐起來卻如坐針氈;美麗包括使用上的舒適度/感覺,無法顧及使用上的體貼/貼合/適合,就是藝術上的敗筆。〕
〔舉例說明二:讓孩子知道真正的藝術(作品)方方面面,不能只侷限在某些角度美麗,必須在任何角度都能打開與啟發接觸、接近的人;讓孩子在藝術/藝術的過程中,超越自己的侷限與弱點。〕
〔舉例說明三: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光影-明暗對照,讓「美」透視性地立體,真摯而細膩,但卻只著墨於繪畫上的光影,也受限於繪畫上的材質;杜勒(Dürer)則走出了傳統繪畫的侷限,嘗試了不同的媒材(木頭與金屬等的反射性)進行光影的表現──林布蘭雖然(在)光影(技巧處理上出神入化),仍陷在心魂的困境裡;杜勒藝術表現相對劣拙,卻已經走在突破心魂困境的過程裡。〕
〔舉例說明四:藉由朗誦出詩歌、作品或演說,孩子能感受到音韻的成敗、美醜,因為詩/字詞的元素從來不能脫離音樂(性)的元素。〕
〔舉例說明五:不僅僅建築的工法,連屋瓦/屋頂的樣式/結構、建築的材料/原料等也是建築美學的一環,不能忽略。〕
事實上,歷史必須給出孩子靈性的背景、靈性的元素,卻不再華德福教條!而,母語的語文教育也必須讓孩子欣賞並應用正確的語句,並在言說中賦予自己的語言/母語美感與力量!
中華文化是一種缺乏自我主體性、自我意識、自我覺醒的文化,所以在東方永遠地沉睡……中華的哲學中天人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華文化裡,獨立、純粹的個人沒有意義,人必須社會/社群才不空洞!
〔補充說明:成人被民族性/文化性長期浸淫、濡染,如果無法自己,就會需要也依賴文化上的歸屬感;但孩子相對宇宙、相對世界,文化上的歸屬感(對孩子)並非立身處世上的絕對需要/必要。〕
中華文化無法真正讓人思想,因為中華文化來自亞特蘭提斯文化(的遺緒):那時的空氣/大氣不同於現在,空氣/大氣形成當時的文化、組成當時的文化、成為當時的文化,無法提供出現代人類必要而透徹的(觀察)距離──中國的思維因此相當內在,無法外在;然而卻也因為無法正確地外在,而拼命嚮往著外在。
〔補充說明一:亞特蘭提斯期的空氣/大氣比水還濃濁,無法透入陽光,更無法光與影,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繪畫缺乏透視與光影、只能簡約地意象的基本原因。〕
〔補充說明二:大洪水退去之後,古印度人由喜馬拉雅山南下,發展出完全不同於亞特蘭提斯期的文化;古印度文化關切著人的內在與全體人類,所以古印度文化長期沒有著宗教,宗教是後來、晚近的出現(印度人有著非凡的想像力,但中國人卻一點都沒有)。〕
〔補充說明三:古印度人可以在健康的狀態下感受自己的身體,能脫離外部世界而進入所有的靈性圖像,所以可以感受到自己臟腑之外還有第二、第三、第四……臟腑,因為臟腑流動也變異著,所以人可以擁有無數的單一臟腑──古印度教育著孩子擺脫外在印象、專注於內在,學習是一種慢板/緩板(然而長時間盤腿觀察自己也讓自己感覺殘疾,因為他們維持、接近著在母親子宮裡的胎兒姿勢)。〕
〔補充說明四:中華文化專注於外在世界的變動而忽略了內部的覺察;古印度文化沉湎於內在生命而忽略了外在必須務實的擾攘。〕
中華文化有著最原始的靈性精神,然而卻無法被現代人以現代的意識獲得:中華文化是亞特蘭提斯期更高文化的遺留/殘留,科技如此,藝術更是如此。
〔補充說明一:中華文化若非落伍,宇宙-世界不會允許中華文化被歐洲列強瓜分與殖民,一直積弱不振,並讓所有的復興、所有的力圖振作都以失敗告終。〕
〔補充說明二:因為致力於西化、維新,日本人已經成了亞洲裡完全的歐洲人,抄襲也移植了歐洲,不再亞特蘭提斯。〕
也因此,中華文化無法真正帶給孩子內在需要的:無法進化、無法醒覺的自己──然而,對孩子而言,學習中很重要的是讓孩子看見人類的演進/進化,而不是落後/退化。
華德福學校並沒有一定/規定要怎麼做、怎麼教,但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去了解為什麼要做、要教?什麼要做、要教?為什麼必須(要)這樣做、必須(要)這樣教?
什麼是教育?教育要將孩子/人類推往哪裡去?什麼是人的生命與使命?教育如何幫助孩子這樣的完成?……教育是一種溫柔的牽引/導引/拉引,將孩子潛藏、埋沒的知曉從背景應力中推擠出來,卻不是將孩子當成無知的空白,大量灌輸、填塞。
〔補充說明一:人類的文明正在走向分崩離析的毀滅,建材上可以由「從『生命性』走向『物質性/死亡性』、從『整體性』走向『分裂性/零件性』」當中見證。亞特蘭提斯時期之後,一切都在衰敗,衰敗下的宇宙光,就是電流(光在物質中摧毀著自己,於是成為電);衰敗在物質中的(宇宙)化學(力)成為磁……我們愈去應用這些力量,地球就愈快成為屍體──地球允許人類摧毀它自己,來成全人類真正的自由,這是地球的慈心/悲心。〕
〔補充說明二:華德福教育讓孩子從一年級到八年級都被同一個教師帶領,是因為(唯有)這樣(長期),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教師不是去塞滿、裝滿孩子,而是去點燃孩子,讓孩子願意自燃、自照、自亮!〕
讓孩子的經驗(圈)愈來愈大,才是教育的目的;真正語言、語文的目的是為了超越語言、語文,進入人類宇宙-神聖的共通性(概念)之中:任何的語言(包括母語)都只是人性與神性之間的橋樑;若只能在橋樑的(中介)過程或根本不能橋樑、無法橋樑,語言、語文就喪失了最初心,因為連結不上神聖,更無法幫助人類神聖。
〔補充說明:母語的目的只是為了幫助孩子入世,擁有適當的歸屬與定位,足以深入自己的物質體與地理情境/環境,卻不是被所屬的文化與地理綁死、圈限!〕
透過母語的語文教育而(幫助孩子)不被母語泥淖與限制,就是母語教育成敗的關鍵!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整理、分享、总结】童话故事的重要性

录一次就成功的视频是12分钟,
我得花4小时把重点剪出来,
浓缩成7分钟的视频,
再花4小时上字幕添加配乐。
youtube视频真耗时
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工作效率

在我反复不停编辑的过程里,我一直在感觉、品味着童话给我的滋养一边编辑,一边心领神会童话故事的灵性意义,一边被触动 ,我激动得掉眼泪。

感恩琪莹老师的文字让我更清晰自己为何要说故事。我要把着鲜活、具体、清晰、坚定的讯息播进孩子的心房,为灵性埋下种子,期待他日发芽。

天使呀~~请帮助我。

【文章一】
传说/童话故事(fairytales)存在的重要性
作者: 陈琪莹 陈琪莹


〔特別說明:華德福教育中的「傳說∕童話故事」指的是所有民族當中有神祇、仙子、精靈、巨人、矮人等描述,並流傳已久的故事,不是現代人(十五世紀之後)的杜撰、改造或童話新編。〕
傳說∕童話故事的敘述能讓故事介於靈性世界與物質地球之間,是兩界的橋樑。而(華德福)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喚醒物質界中個人的靈性生命!傳說∕童話故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補充說明:教育必須是一雙合腳的鞋子,即使走在坎坷的路面,也能彈性並保護到雙腳不受傷害;當功成身退,雙腳也會懷念與不捨這雙鞋子的曾經陪伴過。如果鞋子堅硬到不允許雙腳長大,更不允許穿壞、拋棄,終其一生,只准穿上這雙鞋,不管你的腳型與大小,這樣的鞋子就會讓人跛腳與殘廢。不幸的是,我們的主流教育正是這樣一雙殘忍而頑固的鞋子。〕
事實上,所有流傳久遠的傳說∕童話故事並非出自人的杜撰,而是來自靈性(界)的教導與當時人類靈視中的描繪。
〔補充說明:從前的人類孩子聽著傳說∕童話故事長大,是因為那就是守護天使對他們的耳語。幾乎大部份的故事中,都有神仙教母,是因為所有的孩子都被靈性教養長大。〕
傳說∕童話故事讓孩子在傾聽當中,上升、接近了自己的靈性知曉,而減輕了他們在地球上的物質性拖累與重力。傳說∕童話故事是合法化了的兩界調停,也是讓人的乙太(體)真正願意產生浮力的動力。
傳說∕童話故事點亮了孩子的心像、激勵孩子的心魂,即使之後長大成人,傳說∕童話故事依舊能給予這樣的孩子滿滿面對世界的信心與力量!
傳說∕童話故事讓孩子進入一種心魂上的享受與經驗,那裡的是非∕善惡標準不那麼是人間的版本,孩子會有一種本然的親近。傳說∕童話故事以描述著物質∕外在事件來讓人類經驗靈性∕內在生命,是一種經驗上的翻轉,因此能讓孩子更有面對生命的彈性與韌性。
傳說∕童話故事其實避免了人類靈性的死亡!
傳說∕童話故事的背景∕場景都是從前的歷史∕古蹟,也讓反覆轉生的我們,有種時空上的信任與熟稔,因為我們都曾走過從前。
〔舉例說明:大家耳熟能詳的「穿長靴的貓」,主人一無所有,但他的貓咪(自我體與星芒體)卻為他預先四處奔忙(自我體與星芒體會在人的睡夢中為所有即將的發生在靈性界預做安排),贏得許多財富、吃喝完全無虞……事實上,世界上的每個人,再窮困,宇宙都為你準備了一隻穿長靴的貓,只是個人有沒有發現、珍惜而已。〕
傳說∕童話故事是回返靈性最容易的一條路,幫助人類的心魂在毫不戒備、全無設防的狀態下預習靈性、超感官世界的可能發生——傳說∕童話故事大膽顛覆了物質實相、物質界運作的定律,傳說∕童話故事是對現實∕現狀的推翻!
傳說∕童話故事讓我們看進也看盡現實,卻也同時參與了靈性的存在狀態。
在傳說∕童話故事中,我們勾勒出了自己版本的心像∕圖景,而這讓我們乙太上的奇想開始進入秩序;而乙太體在孩子七到十四歲時,會盡可能將自己導向完整人格的成長,也因想像上的秩序性,而讓乙太體有皈依與努力的方向。
〔補充說明:孩子在十四歲之前,需要的是圖像式的思想能力,而不是邏輯性、抽象性的思想能力與概念,因為那會妨礙乙太體的生長與正常。只有在乙太體成熟之後,邏輯性、抽象性的思想能力才會幫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星芒體。〕
傳說∕童話故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喚醒孩子內在栩栩如生的心像!
傳說∕童話故事給出的不是教條式的寓意或抽象概念,更不是現成的意見或指導,而是一種氛圍上的懷想與營造,而且非常私我與親密,讓孩子對圖像開始有接受性與創造性。
傳說∕童話故事能讓孩子回味,必須以能讓孩子回味的方式給予。
所以,說故事時必須觸動到孩子的整體,讓孩子的情感進入對自己全身的工作;敘述上不要太戲劇性∕戲劇化(不要太傾向表演藝術),雖然也有起伏跌宕、抑揚頓挫(不用特別強調與誇張),但卻是一種冷靜的熱情,讓孩子內在能自力運作與生出自己與故事的連結,孩子即使在故事結束之後,內在仍有什麼迴盪著,久久不會離去……
〔補充說明:講述故事時,音調必須冷靜,卻能讓孩子感受到大人對故事的熱愛、熱情。這種外在的冷,能引發孩子內在的熱,緩緩向外流出,滋潤著孩子自己。如果太訴諸孩子瞬時的感官、情緒反應,這樣的故事敘述將無法到達孩子內在最深處。〕
孩子對圖像有一種天生的渴望,渴望去親近,更渴望去感受;所以對故事的講述一定要有生命力。
只要故事也能觸動我們,我們對故事的愛與熱烈就能感染孩子,就能促成孩子內在與故事的連結。換言之,我們必須先相信故事、融為故事、成為故事,而不是用技巧或表情包裝著我們的陳述給孩子;這樣在說故事中,我們才能與孩子進行心魂與心魂的對語。
傳說∕童話故事是一種心魂上不落形式的教育:在孩子零到七歲時,維繫著孩子的直覺;在孩子七到十四歲時,啟發著孩子的靈感;在孩子十四到二十一歲時,激發著孩子的想像。
事實上,傳說∕童話故事中能喚醒孩子的內在性道德,成為日後孩子處世時的隱形律則;而當中所有叛逆著道德的靈性圖像、角色,也能幫忙讓孩子戒除不良的習慣與嗜好——傳說∕童話故事是讓孩子未來能夠道德的種子,而且會為了最遙遠∕終極的目標而奮鬥不懈,不再短視近利。
〔補充說明:警告與懲罰是改變孩子不良習慣的最下下策,因為這樣並改變不了習慣對乙太的銘印。聽故事能更改孩子乙太的流動與銘印方式,反而事半功倍。〕
永遠讓孩子「聽」(人聲說的,而非光碟、錄音帶說的)傳說∕童話故事,而不是(讓孩子自個兒)「讀」傳說∕童話故事——在「聽∕說」故事中,有大人的聲調、情感與溫度,可以帶動孩子的乙太;在「讀」故事中,卻只有孩子自己的納悶、摸索與孤獨。聽與說故事,是動態的,教育於周身;讀,是靜態的,束縛於腦部;然而我們卻知道:腦部從來不可教育,腦部拒絕被教育,因為腦部攜帶著我們太沉重的過去,而年長當中永遠有種倚老賣老、不願受教的不服與自負!
傳說∕童話故事中充滿象徵,這些象徵也會在孩子換齒時產生新的意義與提醒:孩子的心魂會開始練習在這些靈性的象徵上工作,讓自己逐步抓握。隱喻與象徵非常重要,必須先於老師對自然律與物質律的教導與陳述,因為靈性永遠先於物質作用。
〔補充說明:隱喻與象徵永遠不能用來企圖說服孩子去相信什麼,只能試著呈現出什麼。如果孩子感受到了中間人為的強烈企圖,隱喻與象徵就對心魂失效了。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創意)童話往往缺乏深度的原因。但講述故事的人,自己一定要有對這些隱喻與象徵元素、意象的確信,才能把力量帶給孩子。換言之,老師要先相信這樣的傳說∕童話故事,才能說給孩子聽;這樣被說出的傳說∕童話故事,才能真正打開孩子看世界的視野。〕
傳說∕童話故事中表達了更高的真理∕真實,而心魂只對真理∕真實感到興趣。而科學性的理智,會摧毀這種真理∕真實在孩子心魂上運作的力量。
〔補充說明一:孩子在換齒到青春期之間,對這樣的運作非常敏感,如果老師∕家長自己並不相信傳說∕童話故事,就不要勉強這樣的自己說故事給孩子聽,因為這樣會破壞孩子對老師∕家長本然的信任、更破壞到了孩子的靈性生命。〕
〔補充說明二:任何的說教如果沒有涉及圖像式的心靈描繪,只有八股式的訓誨,孩子的星芒體會開始風起四散;星芒力量一旦起來之後就不會消失,但卻會四處亂竄,形成思想、情感與意志上無法為人自主的衝動∕動量,造成一群長大之後不滿著自己,卻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成人(他們「要」、只知道「要」,卻不清楚他們的「要」究竟在哪裡),他們永遠無法與社會相容,只能抗議、叛動與暴亂,因為他們自己也是紊亂的;他們唯一的出口,就是讓社會也跟他們一樣紊亂,這樣才有安全感。社會運動太多的社會,是明顯的教育失敗——無論如何,(傳說∕童話故事中的)「圖像」能幫助孩子凝聚星芒體,讓星芒體在該有的秩序裡。〕
講述傳說∕童話故事其實是華德福教育中最優先的事,因為可以防止孩子進入乾燥、缺乏人性的清醒,並軟化、柔化物質世界與生活裡過度硬化、窄化的力量。傳說∕童話故事會為孩子在心魂的角落保留住靈性世界,而讓靈性力量能在日後面對社會時,慢慢浮現出來,支持著自己。
傳說∕童話故事可以讓孩子不在生命裡乾枯:因為知道靈性並不遙遠、並不陌生,也對靈性的自己之所以進入物質有種了然與勇敢。
說個故事給孩子聽吧!不管孩子有多大。當然,你也可以偶爾當個小孩,說給自己聽,因為只要是傳說∕童話故事,幾歲聽都不嫌晚、更不嫌多!


                                                                                【文章二】
為什麼說故事時間必須點燃蠟燭,而結束時要用滅燭器熄掉燭火﹖作者:陈琪莹

蠟燭和燈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它的光是層次的,而且光焰穩定度不夠,容易被外在(如:擾動的風、人的氣息、干擾的光源等)左右。
當燭光要在穩定的狀態,周圍的人必須進入一種協調同體的一致性之中,共同完成它的穩定與存在--這種「協調同體」可以均勻團體呼吸的步調、帶動故事的流暢度、也能增益孩子傾聽時的專注度。
故事中帶有人界與靈界的符碼,講述的同時,不是只有孩子在聽而已,孩子的靈魂/高我也在諦聽。蠟燭微微舞動的光焰能吸引靈魂的專注度,讓故事的圖像真正在孩子心魂裡活起來。
點燃蠟燭的儀式,其實是在點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心!結束時不去吹熄,為的是要讓那個協調出來的流動繼續在孩子身上工作,那個流動其實是藉著乙太體的傳動去馴化、柔化星芒體。吹熄會打斷這種流動,讓乙太體的工作無法完整。
蠟燭的光焰有許多層次,也暗喻著人身質上具有不同的體。深度凝視時,可以帶給孩子不同的療效:紅色光可以啟動孩子生存的力量,橘色光會讓孩子處在一種流動的活力裡,黃色光能引發孩子對生命的熱愛與希望,綠色光會促成轉化,藍焰會提醒孩子曾經與靈性世界的深度連結,紫焰會導引孩子嚮往更高遠的未知。
蠟燭的光焰能教導孩子內在進行深層的檢視與淨化,純淨孩子的能量;所以,就放心地讓蠟燭的火光成為故事和孩子之間的橋樑吧!
--------------------------------------------------

说个故事给孩子听吧!
不管孩子有多大。
当然,你也可以偶尔当个小孩,
说给自己听,
因为只要是传说/童话故事,
几岁听都不嫌晚、更不嫌多!

童话故事
是宝藏呀!
感恩我是说书人!
我要把这灵性的种子
用一生去播种。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艺术滋养课最滋养谁?

谢谢
王维
给我的好点子
我想大声说
我最滋养


我真的很感恩自己那么坚持走华德福之路
若不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
我不会发掘到艺术的美和感染力是如此的强烈
谢谢华德福学校
谢谢华德福伙伴
谢谢华德福的一切
而这一些已经和我融为一体
我是华德福的一份子
我的血
我的肉
我的骨

因为华德福
我决心要自我教育
只为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因为华德福
我不断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滋养
什么才是灵魂需要的

也因为这样
我慢慢摸索出自己要走的路

因为这一路的坚持和学习
我懂的了语文的重要性
我懂得了绘画的重要性
我懂得了音乐的重要性

因此三合一的滋养
深深沁入我心
和我合二为一

当爱满溢
创意也满溢

愿我把这份体会到的爱与美
散播出去
感染滋养
更多的有缘人


#我是华德福产物
#滋养是王道
#艺术滋养课继续招生中

2021年5月24日星期一

华德福 马拉松式的爱恋

 

【倒数9天:23.5.2021】
我爱萤火虫
离开不是不爱
而是太爱
这分矛盾的爱
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
才会知晓
我知道
历史长河里
许多人物
和我有同样心情
典型例子
就像
范增对楚霸王


我即将离开华德福,这个星期我不断在做回顾,不断在做着断舍离的工作。

上一份工作我做了6年,这一次我做了9年。每一次换工作我都以为我会从一而终,不会再换了,可是这一次我还是离开了。为了自己的理想,我必须做这个决定。

一份工作做了那么久,感觉就像是和他谈了一场马拉松 似的恋爱。要离开还是很不舍得的,有些时候我真的想不要醒来,继续沉浸在里面,没有期待就没有痛!没有醒来就不会想离开!

但是人会长大,一旦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也有想要自由发挥的需要。于是当亲密伴侣和自己出现无法同步成长,频率不对齐,离别的念头就开始出现了,而且越演越烈!

加之,宇宙不断在测试我,不断在暗示我,也不断在呼唤我,要我独立,要我展翅翱翔,去开创那一片属于我自己的天空。我只好臣服。

————————————————————————————


我想真的是时候,算一算,盘点一下自己这9年的收获。

那一年我是0华德福背景进来当华德福老师,全凭一股为了教育改革和一心献生教育的执着和决心投入带班。这一带就是6年。少一分勇敢和毅力,这份工作都无法坚持,但我真的一一完成了!

这里也该谢谢这份路途遥远的工作,无论地点是在kota kemuning的56km还是Rawang65km我都需要长途跋涉,这让我练就一身车神的功夫。也因为长期身体的疲惫,我这6年来大小车祸不断。(笑,这也算是阅历丰富的副产品吧!这情况让我只好搬迁到距离学校只有5分钟路程的小区居住。结束了车祸不断的窘境。)

这9年,我还经历怀二胎生下了小儿子,休养2个月继续返回工作岗位带班。接着,经历迁校搬家。

我为自己的多产还有自己的韧性欢呼,带班6年,创立开办二胡班,让二胡班从1个班发展到6个班,把图书馆和图书馆协会成立起来。

2020 年,因为疫情需要老师站岗,每个到校的学生,我都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道早安,我好满足。要离开了,心中什么不舍,我最舍不得的是我最爱的孩子们。

但我相信我只是转换跑道,我们始终会再见面!

————————————————————————————


2012年7月1日   正式成为萤火虫华德福学坊 1年级主班老师

2013年               2年级主班老师   歌曲《世界多美好》、《你是光》诞生

2014年               3年级主班老师     (产假3个月)  

2015年               4年级主班老师  兼任语文老师 

2016年               5年级主班老师  创办二胡班 兼任语文老师  (2个班)

                         (迁校、女儿1年级、搬家、儿子被迫寄养妈妈家)

                           歌词《萤火虫》诞生

2017年               6年级主班老师儿子接回家)

2018年              出任图书馆馆长  创建图书馆  系统化图书馆  协助办二胡班新班  

                          兼任语文老师(1班)、代课老师 (从幼儿园至9年级)

                        

2019年               图书馆馆长      创立、培训图书馆协会  协助办二胡班新班

                           兼任语文老师(1班)、代课老师 (从1年级至10年级)

                             (儿子念华德福幼儿园)

2020年               出任图书馆馆长      办二胡班新班    

                           兼任语文老师(1班)、代课老师 (从1年级至11年级)

                           歌曲《萤火虫》诞生

                       (儿子离开华德福幼儿园,转回正规幼儿园)

                          促成二胡班和三育校友会华乐团结为友团关系

                         萤火虫华德福学坊成为了过去

2021年1月1日  学校正式成为了Sasana International School

2021年5月31日 兼职语文老师(执教3班)协助办二胡班新班  离职

                            (儿子入读华小,女儿4月停学在家自学)

               ————————————————————————————

我爱萤火虫,9年了,华德福的精神,人智学的滋养已经入心,成为我的血我的肉,也已经和我合二为一了。物质上离开其实不代表什么,因为我知道精神世界里的那一条脐带从没离开过!

我生来就是要奉献,如今是时候走出象牙塔走出去遇见更多的人,成就那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这一个理想,我想也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让我带着成就,带着信心离开,再次勇敢做自己,追逐自己的梦吧!



##这歌一听就爱上了 这阵子常单曲循环,因为里面有我的心情我的痛。愿我转化这份痛为祝福,无法白头到老的痛,无需再勉强,唯有把这份爱化成深深的祝福,让彼此自由我想这才不负这9年的相伴相依!

##《醒不来的梦》歌词很有古龙的风格,(画面好血腥啊!):放不下的刀,上不得的楼。喝不完的杯中酒,唱不完的离别歌,流不完的英雄血,杀不完的仇人头!《七星龙王》

2021年1月30日星期六

人智学医生 Grace zozobrado -hahn 的演讲

有力量又睿智的女神
那爱和温暖
直接从坚定的眼神
直射入心
感恩
这美好的相遇
人智学医生 Grace zozobrado -hahn


【边听边打字】
我们要吃保持健康的食物。
德文维持生命的方式
食物给我们的是生命力
若是可以的话食用有机和动力农耕的食物
发酵食物好,保护我们的免疫系统,肠道需要菌群,发酵食物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菌群平衡
微生物群让我们健康
食物的天然的维生素C帮助身体的免疫系统

Dr Grace也强调
保持生活的韵律节奏,就算是在家隔离亦如此

还有鼓励我们,
多吃本地的食物
支持本地的农民生产高质量的食物

温暖是自我觉入住的关键(身体的保暖  和关系的温暖)
冰冷让病毒有机可乘

晒太阳  帮助人抵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力

劳动带来正面的情绪和感动  感恩也是
祈祷和静坐冥想   让自己和更高的存有保持联系
相信业力和转世 
保持人与人的连接
拥抱和触碰

唱歌 与肺的链接
多多 背诗和读诗 和唱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莱雅琴 
调和神经系统和免疫 平衡三元
以冥想的方式去感受每一个音
自我免疫力 也来自自我的状态 

消除业力影响呢
带着觉知面对每时每刻遇到的人事物,怎样让它发生,让他前进 去解决

cello (乐器的选择)与气质相反的 去平衡人的气质


发烧时,尽量去支持发烧过程的(不要认为抵抗:吃药)

癌症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超出了吾和自我可以控制的局面
需要增强免疫力

癌症病人的手脚都是冰冷的 温暖他们的身体和从饮食来 处理
癌症 ,是一个契机 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和关系
解剖意外丧生的人时,很多是身体里面已经有癌细胞了。

此刻是利用这些生命最好的事件(抗疫情),帮助我们成长
 潘老师的总结
劳动  晒太阳90%的维生素D来源
癌症是冷的疾病(保暖)
生命的节奏从一天开始

音乐滋养生命体
吃全米






2021年1月18日星期一

2021 新定位 新的自我介绍

2020年
是我
人生极为重要的一年
因为我
遇到了
恩师
希望
紧紧跟随
学习
开始我的音乐修行之路
放下过往的一切
谢谢2020年
走向2021年



记录一下2020年的自我介绍:

我是佩玲老师,在萤火虫华德福,孩子们都知道我是太阳老师。以下是我的个人简介:

佩玲老师,自小立志于教育事业。2004年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曾在 Edutech集团下的精明华小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语文研究专员和顾问一职,为他们的中文课件编写教材,教案,进行各式语文研究及创意教学的工作、培训和推广,长达9年。

她同时也是资深的语文老师,曾在独中教学,积极推广绘本阅读和写作工作。

目前,担任华德福学校图书馆馆长和语文老师。

曾带班6年华德福的她,如今正积极推广华德福教育理念。

她很想把这15年来在教育界的经历和感悟分享出去,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惠。

热爱阅读和擅长写作的她,自小有书写的习惯,书写部落格已长达12年之久。

部落格也曾容获2010年马来西亚的部落格祭的最佳亲子部落格大奖。其文字也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和杂志。

她现育有2名子女,目前以 美的、文化的、艺术的传承者自居;是喜爱文学、舞蹈、音乐的修行者。

欢迎交流  peyling215@gmail.com

-----------------------------------------------------------------------------

生命能够遇见自己
和家人
朋友
恩师
一起走
乃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是幸福
有福

佩玲
感恩所有的这一切
爱你
爱宇宙
所有美好的一切


2021年  我带着新的角色  自信昂首向前走!

今年是我正式跨足乐界的一年

新的一年   新的身份定位

1.语文教育工作者(1--11年级)主流、华德福

2.音乐教育推广者、学习者,重点学习二胡、莱雅琴等乐器

3.舞蹈爱好者

4.灵魂、生命工作者

5.五行针灸学习者

我是光,我是爱,我是美;
我以美的、文化的、艺术的传承者自居;
我是喜爱文学、舞蹈、音乐的修行者。

2021年 筹办  诗玄乐坊 Dao Poetry Sound Therapeutic Institute 

欢迎交流  peyling2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