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星期一
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
【转陈琪莹老师】「信(Faith)➤愛(Love)➤望(Hope)」•三重自癒力
──「信(Faith)➤愛(Love)➤望(Hope)」•三重自癒力:
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
2022年2月19日星期六
【转琪莹老师】太阳
太陽並非物質、不從屬於物質,而是一種非常強烈的乙太現象;太陽吸入了整個宇宙,並將之傾倒向地球。
〔補充說明:太陽並不在宇宙間運動,宇宙中的看見只是太陽投射在空間中的反影。太陽無法在自己創造出的空間中運動,因為太陽傾倒出所有宇宙的空間,它無法在自己的傾倒中、自己傾倒出的空間中進行活動。空間本身因太陽的傾倒而存在,太陽創造出宇宙的空間。太陽是空間的移動,也是時間的移動,在(我們現行的)時空之外。〕
太陽也吸收地球性的物質,但吸收之後就消失了;太陽空無一物。太陽貪婪地吸收著宇宙中的乙太以為自己的營養。
事實上,「物質」無法從地球之外的任何一處宇宙找到;「物質」只存在於地球。宇宙起於星芒與乙太,宇宙沒有物質、無法物質。物質狀態幫助我們與地球連結,乙太狀態幫助我們與地球、宇宙同時連結,星芒狀態幫助我們與宇宙連結。而宇宙星辰當中,與我們關係最強烈、最密切的,就是太陽這顆星。
〔補充說明:宇宙中沒有「物質(物理性的固態本質)」,宇宙也是三重性(threefoldness)的,但是卻是高於地球一層的三重性:地球擁有物質體(低)、乙太體(中)、星芒體(高),宇宙卻擁有乙太體(低)、星芒體(中)、靈性自我體∕靈性本體(Spirit Selfhood)(高)(人的「靈性我(Spirit Self)」成熟之後即將交織進入的界域,但目前人的「靈性我」還相當粗胚、原始,無法參與並組織於那樣的層界)。地球其實是低於宇宙(sub-cosmic)的,宇宙是高於地球(super-earthly)的。〕
如果不是太陽,我們無法擁有空間感、無法有認清空間的能力。太陽讓我們的「『自我』存在」能在空間環境下作動。我們的「自我體(I-Being)」永遠指向太陽,我們因此也得以以「頂天立地」的姿勢進入世界。
太陽不僅輻射出光,太陽也輻射出空間:太陽從「最徹底的『空無』」之中,流溢出「最豐富的『萬有』」。
當我們看向太陽,我們其實也看向了超越空間的界域——太陽遠遠超過空間。太陽不應該只是個空間存在上的字彙與界定。
太陽是基督的力量、基督(性)力量的表現。如果人的心、人的心魂、人的靈性∕靈質能與基督力量結合,我們就能接受到時光之流裡一種無限的穿越:無限性的「永恆」。我們將不再受制於時間的幻相,即使我們遭遇了物質上的死亡。
基督力量存在於太陽,基督存在來自於太陽——太陽掌握了時間的秘密、時間的界域,在隱藏的空間背後。
時間在太陽之內,交織成部分的太陽;我們因此有生存上被時間宰制、切割的幻覺。我們看著物質現象的太陽同時,我們也望向了時光的流動。
而太陽因為對我們的愛,讓基督力量進入了人間,讓我們從「對『空間』的感知」進入了「對『時間』的感知」,從而有機會能超越時間對我們的束縛、限制。太陽藉著耶穌基督走進了空間、走進了地球、也走進了人。
〔補充說明:如果沒有耶穌基督投生,「時間」無法成為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概念,真正進入人的意識;也將無法發生之後因人類對「時間」的認識與恐懼而展開的工業革命。〕
人的「自我體」必須透過太陽的「時間」元素作用,才能看出「自我體」的連續性;時間讓我們的「自我體」清楚地書寫出自己,書寫出我們自己的靈性力如何在自己物質體上「用功」與「用力」。我們的容貌與樣態,就是「自我體」對我們最親密的書寫;而歲月淘洗,也能讓我們從一個人的容貌與姿態,看出個人「自我體」的品質。
〔補充說明:不敢讓自己老、不敢接受自己老化的事實,而企圖以各種人工方式矯正與掩飾,會造成「自我體」衰弱,造成下一世投生時的「星芒體」更無法穩定——當你連自己的傑作都不肯正視與接受,你的存在就已經虛假了——老年並不可悲、也不可恥,如果你到老,都活得正直而尊嚴,這樣的老年就是非常尊貴而靈性的品質。〕
在純粹的時間裡,是不容許空間存在的;純粹的時間,無法擁有空間的本質。但弔詭的是,在地球上,我們若要經驗時間,就只能透過空間:透過「『空間』的『位移』與『轉變』」來清楚看到「『時間』的『作用力』」,我們在「空間」的變化上認識到「時間」,也只能透過「空間」了解「時間」。我們無法直接經驗「時間」的實相,只能透過「空間」間接經驗到。如果我們脫離了物質空間,直接切入時間,我們能經驗到的,就只有「死亡」而已: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必須死亡,才能進入純粹時間的維度——真正完全死亡的界域,空間是消失的;半死亡的界域,空間才會存在。
〔補充說明:時鐘(日晷),其實也是地球式「對太陽運動軌跡」的反射;指針以「地球性『物質空間』上的相對位置」暗示著「太陽運動經過『參考點』的角度與位置」,人因而有了粗略的「時間」概念。而人才能因為心魂經驗,認識「時間」的本質。因為「空間」的導向與存在,「時間」才得以成為物質實相。〕
「自我體」需要以不斷地投生,來學習「時間」與「『時間之內』、甚至『時間之外』『(靈性)永生∕永在(不滅)』的意義」。
但人類在逐漸物質化、追求獨立的過程裡,遠離了靈性。而靈性透過了太陽,重新喚醒人類看到自己靈性的不朽。
靈性透過基督的愛,重新賦活我們。各各他之謎之後,人被基督(太陽)重新賦予了這樣的能力:雖然在空間中存在,但時間(的限制與意義)卻可以消失——基督將「『時間』的掌控權(進入永生、永存)」重新還給了人類。人類可以死、願意死,如果可以並願意死在基督(太陽)的力量裡,人類將可以永生:我們願意失去所有的時間,如同基督(太陽)願意失去全部的自己一樣,因為可以這樣全然地失去,我們因此可以全然地獲得;我們獲得,是因為我們能夠超越。如果我們不願意擁抱基督(太陽),我們就會持續被禁錮在空間的界域、持續被時間的幻相愚弄。當我們跨越了死亡,就能接受到無限的、永恆的時間,也會從「地球性–物質」的三重性轉換到「宇宙性」、更高的三重性:到達「靈性自我體∕靈性本體(Spirit Selfhood)」之中。
太陽也是三重性的存在,但卻是擁有「靈性自我體∕靈性本體」的較高存在,所以太陽能導引我們看向更高的靈性世界。宇宙中,物質的本性消退了,而讓乙太體、星芒體、靈性自我體∕靈性本體相互交織,那是我們睡夢與死後會到達的國度。即使我們拘執於自己的肉體∕物質體,我們仍能感覺到一種神聖性、一種我們「由之而出」的神聖性,這是太陽的禮物,讓我們(的心魂)能在死亡之時有克服死亡的意志與強韌——以「無限的時間」克服「有限的空間」——太陽創生出我們所在的宇宙,(跨越死亡的)我們也透過了基督力量而進入了活生生的太陽。當我們的乙太進入了太陽,將不再是宇宙中冷靜的藍,而是活潑的淡紫紅,以愛輕輕觸碰還在地球上活著的人;太陽是充滿著愛的「紅」、充滿著死去的人的心魂力量與乙太,因為「充滿」而不再閃爍,而成為一種「恆定」(恆星的品質);而在太陽力量的浸洗與調和之下,當我們再度投生之時,我們乙太體精純的部分會昇華成我們的生命靈(Life-Spirit),我們星芒體精純的部分會昇華成我們的靈性我(Spirit-Self)。
當我們活著,站在陽光下,我們能感受到淡紫紅的力量∕光芒貫穿全身並滿溢,這就是太陽充滿愛的乙太,也是我們人類曾經的乙太、也是宇宙所有的乙太:淡紫紅的光乙太是撫愛人類的手,宇宙透過陽光撫愛著地球上的每一份生命;光不再那麼銳利、尖刻,因此喚醒了我們深深的內在。
太陽,是宇宙的「鏡映」,也是對宇宙的「傾瀉」;是人的「成為」,也是對人的「指引」!領受著陽光,我們就領受著全宇宙對我們的愛與期待,這也是我們身為人類的備受祝福……
〔若要更了解,可參見以前「復活節」、「新年與除夕」、「中秋話月亮」、「人類意識」等篇。〕
2022年2月17日星期四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太阳 全然发光
2022年2月14日星期一
隐藏在440后面的真相
440Hz頻率的音樂戕害全人類!
古风歌【人间不值得·陈嘉敏】:人间不值得(二)
上文 来自一行禅师 22.1.2022 禅师已经圆寂 肉身已去 法身长存 精神永在 |
这或许是我人生最悠闲的一段时间。(除了生小孩坐月子不算,因为需要忙着照顾新生儿和喂奶)否则,我怎么可能静得下来呢?
我反复问自己,这一生或者下半生,我要怎么走?
因为里面有你要见的人,里面有你割舍不下的事,你要学的功课。还有体验所有你想象不到好玩的事情,也有你要学习却看不懂的人性!
我爱吃雪筒,我知道她不健康,我知道她有很多添加剂,香精,我知道她对女生子宫不好,寒凉。但是我爱吃,如果说我心情不好,我吃了我心情大好,我还是会愿意买的。
我学会了
人间还是好玩的
玩一场信念的游戏
玩一场未知有冒险的游戏
割舍
放下
的游戏
这一世玩够了
就好了
盘点后再说吧
哈哈哈哈哈
古风歌【人间不值得·黄诗扶】:人间不值得(一)
2022年2月13日星期日
【视频分享 】用牛粪拯救世界
【转琪莹老师】疫苗的本质
看着世界这场闹剧 上演中 我观 不代表 我不痛! |
──疫苗的本質:
2022年2月12日星期六
【转自Ann Nee】灵性分享 40句
转自 Ann Nee |
·💖凡是你未曾接受的,你就不能改變 💖
分享很喜歡的40句話。參考《與神對話》及其相關係列叢書、《祕密》、《零極限》等。
🌷1、宇宙是圓的(生命是迴圈的)。
🌷2、我們是一體的。(除了你,沒有別的東西 )
🌷3、一切皆夠用。(充足是事物的自然法則;不論什麼時間,你都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的任何經驗)
🌷4、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必須去做的。("需要"是最大的幻覺;唯一的問題是,什麼東西讓你最高興)
🌷5、做任何事情都只有一個原因:向宇宙表明"你是誰"。("是"決定"做"和"有" )
🌷6、任何決定的中心問題都是:"現在,愛會怎麼做? ”。(愛是所有的一切,即使恐懼,也是愛的衍生物)
🌷7、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不在乎的在乎"。(在你能擁有一切之前,你必須願意失去一切)
🌷8、知先於體驗。(知不是隨體驗而來)
🌷9、一切由信念的層次開始。(相信即可看見)
🌷10、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做任何事都沒有"正確"的方法,只有你做它的方法)
🌷11、覺察就是一切,而不只是一部分。(依賴你的覺察,而不是你的思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靜觀,你在其中靜觀神性。 )
🌷12、感覺就是實相。(你對這一切的感覺如何?這才是真正重要)
🌷13、所有的人都是特殊的,所有的時刻都是金色的。(每個人都各以各的方式是偉大的人)
🌷14、你一直存在,現在存在,永遠存在。(你處處都在,並且時時都在)
🌷15、最深的秘密是,生活不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創造的過程。
🌷16、失敗是一種幻覺。(換一種角度看,所有的失望都是你的優勢)
🌷17、一切事物中自有其完美。(不需要任何東西。不欲求任何東西。呈現什麼,就選擇什麼)
🌷18、感恩是最快速的治癒方式。(事先感激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創造性力量)
🌷19、智慧就是學會忽略什麼。(你已經知道了所有這一切,所有的學習都是憶起)
🌷20、你以為你所需要的每樣東西,你都已經有了。(你一直得到你所創造的,你一直在創造)
🌷21、一切都只是視角的問題。(你從中看到什麼,你就從中得到什麼;一切都只是視角的"選擇"問題。)
🌷22、「為什麼?」是世界上最沒用的問題。(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什麼? ”)
🌷23、生活是為了創造最高品質的給與,而非最高品質的獲取。 (注:你以為你所需要的每樣東西,你都已經有了,你給出什麼,你就會成為它;你越讓他人擁有,你就擁有得越多,而且無須費力;得到一樣事物的最快方法就是去讓別人得到,學會一樣事物的最快方法就是去教會別人;凡是你給出去的,你就不可能"失去"。)
🌷24、你沒有什麼可輸的,除了贏的機會之外。(如果你覺得你贏了什麼,那麼你就輸了;如果你覺得你沒有什麼可輸的,那麼你就贏了)
🌷25、平凡不是自然,非凡才是自然。
🌷26、理想狀態是什麼事也不用忙。(問你自己,當我85歲時,這件事會有多重要?如果你覺得到那時它會很重要,那麼現在就讓它變得很重要)
🌷27、所有的結束都會讓更好的事物開始。(這並非結束,而是開始)
🌷28、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化"。(所有的東西都在動)
🌷29、信任比改變更有效。(生命自有解決之道;你唯一要做的只是,信任生命會完美運作,並允許它這樣去做;也許此刻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什麼也不做;花時間靜觀其變,這也許是唯一需要的)
🌷30、你無需從任何人那裡需要什麼。(你無需向任何人"證明你自己";只要你仍在擔憂別人怎麼看你,你就仍歸屬於別人;只有當你不再要求外在的讚賞時,你才能歸屬於自己)
🌷31、把每一件事都視為一個機會。(無論發生什麼,生活都會給你帶來益處;沒有哪件事不是為了你的至高善而發生的!當你遇到挫折時,你就轉為感激)
🌷32、我們無須恐懼,除了恐懼本身。(沒有一件事物是可怕的,除了你的想法讓它變得可怕)
🌷33、超自然是還沒有被理解的自然。
🌷34、最好的爭辯,就是不去爭辯。
🌷35、生活總是公平的——只是有時看上去並非如此。
🌷36、沒有什麼能違背你的意願而發生。(每一件事都是每個人為他自己做的,甚至死亡也不例外;沒有任何發生的事情是你不想要發生的;宇宙間沒有意外發生的事)
🌷37、所有的事情既是按順序發生,也是同時發生。
🌷38、真理就是真理,即不能被證明,也無法否認。
🌷39、凡是你未曾接受的,你就不能改變。(接受某件事物,使你得以控制它;凡你否認的,你就不能控制,因為你在說它不在那裡;因此,凡你否認的,就控制了你)
🌷40、"睡眠"是靈魂離開身體。(大智慧的人只需少量的睡眠)
✨🙏✨
Namasteॐ Om ࿐🙏
打开音乐的盒子
谢谢美丽的这一段邂逅 教会我 成为自己的太阳 |
开心时,听音乐,他让我想起舞
悲伤时,听音乐,他帮我哭泣
思念时,他让我想起过往的种种
音乐是我一辈子的朋友。
我,海王星力量强大,沉溺音乐总是无法自拔。
好多次我告诉自己,
没有故事,
没有前世,
我只是当下,
但是音乐响起我就全军覆没。
我告诉我自己,
既然我无法忘记过去的种种,
那我只好用新的取代旧的,
重新来过。
没事的,
反正我已经2次跌倒趴下,
已经没有更低的姿态了。
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解读“以太”的前世今生!
2022年2月10日星期四
悟
宇宙只要你开心呀
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跳出这个痛苦的循环。
答案在当下!
从12月到2月刚好满2个月,我骨折呆在家,养物质身体的伤,养心里和灵性的伤。
感恩身边总有人陪伴我经历,在我错误的信念之中,不断显化,让我痛,让我往心灵深处不断反省,到底是什么让我痛,到底是什么信念束缚着我。
我想我又醒来一点点,我又跟清楚知道宇宙的玩耍法则。
其实:
如果你感觉痛苦,就是有信念卡住了,不对了。你只要找出它,认出它、转化、释放它,痛就不在了,我执就放下了。功课做完,类似的事件就不会再显化,也不会再重复发生,因为你把因拿掉了。
这段期间我又遇到一班相知相惜的灵魂家人,不断地研究讨论。我真的更了解什么叫幻相,什么叫以假修真,为什么要如如不动。我突然间,又明白了一点点,醒来一点点。
谢谢生命里给我痛的人,给我伤害的人:CL、SL和F。谢谢灵魂大爱,你们一起配合我演出这场戏。我收到你们送出的礼物了。祝福你们 天天幸福 被 爱与光围绕。
我清理,我放下,我祝福·爱·感恩!
谢谢宇宙无条件的爱
谢谢你只要我开心
这恩典我收到
这恩典我收下
我为一切感恩!
2022年2月7日星期一
【转】北京清华大学法律学系教授劳东燕《直面真实的世界》
北京清华大学法律学系教授劳东燕1月29在微信公众号“劳燕东飞”上发布题为《直面真实的世界》、长达6000字的文章。该文章仅存活了不到2个小时,就被微信平台删除。劳东燕曾在2016年荣获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她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一直努力说真话,以下是《直面真实的世界》全文。
一、引子
踌躇许久,仍不知道2021年的总结,要从哪里写起。
过去的一年于我而言,算是地过得平静,少了明眼可见的中伤,也不复求而不得的失望。然而,内心的郁结之处并未消散,同时迷茫之感与日俱增。
记得2019年曾读到一句话,大意是,2019年是过去十年中最糟糕的一年,同时也是未来十年里最美好的一年。当时只道是揶揄,如今回看,倒是颇有些洞察先机的意味。
疫情之下,岁月静好的想象终于难以维续,因为兵荒马乱的日子,距离每个人都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就在不久之前,又一个城市经历了围城之困。谁能保证,武汉与西安所经历的一切,就不会降临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即便没有围城之困,在经济下行和失业降薪的风潮之下,谁又知道前方会有什么遭遇在等着我们?
在一个到处充斥正能量话语的社会,不安感却像潮水一样,迅速地在全社会蔓延。在不安感的支配下,对自由的追求时常成为被讥讽的对象,而人们对于权力的渐趋集中,对于以安全为名的各式管控,对于以大数据追踪为基础的技术统治,日益表现出无所谓甚至是欢迎的态度。
2020年的我,愤慨与感喟都主要围绕自身的遭遇,试着全面接纳在不期然中降临的中年心态;终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或迟或早地要步入中年,从生理到心理。2021年的我,似乎更多觉察到的是周遭的变化,对于周遭世界与很多事物,都被迫经历重新认识的过程。
二、在荒谬中生活
疫情的连锁反应,加上时局的变动,导致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此起彼伏。
发表一份记录疫情下日常生活之种种的日记,得做好被约谈的准备。声援一下因课堂言论被开除的同行,甚至要面临“被精神病”的遭遇;在自媒体的接力呼吁之下,好不容易从精神病院出来,最终却只能在年关来临之际,选择从此别离家乡。
冰天雪地里,怀胎八月的孕妇在医院门外坐等流产,而突发心脏病的老人,以必须核酸检测为由,在无情的等待中失去救治的机会。一位妈妈接到中学放假的女儿,在已通过十八轮核酸检测的情况下,仍被卡点拦着不让回家,在冬日的寒夜彷徨街头直到天明。
山东的某位镇委书记告诫上访人员,有一百种手段“刑事”对方;河南的某位县长更是杀气腾腾地喊话,春节期间要对恶意返乡者先隔离再拘留。
以上种种,多么希望只是个例,可惜不是。那位声称有一百种手段“刑事”上访人员的镇委书记,想必不会认为自己说的内容有错,而只会怪自己政治上幼稚,把不能说而一直在做的事说出了口,还不小心被录了音。的确,她道出的是现实。刑法中多的是手段来对付上访人员,包括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以及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罪等,都是实务中常用的罪名。
那位在冬日寒夜与女儿一起彷徨街头的妈妈,曾这样哭诉:“如果每一个教训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成为教训的时候,这样是不是太惨痛了?……你们是执法部门,但是天理人情呀,我们是不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她的哭诉让人潸然泪下。然而,在这起事件中,究竟谁是为恶者,谁需要对结果负责呢?答案是没有。就像当地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回应的那样,我们无能为力,这个事情也不能说卡点人员做得不对。
一切都是以安全或稳定为名,宣称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可悲的是,无论是医院的保安还是卡点的人员,每个人都在尽忠职守,犹如螺丝钉那样,认真贯彻来自上面的规定,同时却对具体个人的苦难视若无睹,甚至本身就是他人苦难的肇因。
单纯人性的恶,尽管看起来触目惊心,其实并不那么可怕,因为但凡有正常理性的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像重庆那位男子为实现再婚目的,不惜将一对亲生儿女从高楼抛下,谁都会发出恶魔在人间的斥责。然而,制度造成的恶,因其以日常化甚至是平庸的面目出现,导致人们普遍地不加提防,所以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纵观20世纪的浩劫,几乎都是由制度性的恶所造成,恶劣的制度加持人性的黑暗,一再地酿成难以想象的悲剧。
在恍惚中,我听到国家机器在那里嘎吱嘎吱转动的声音,反应敏捷,运作有序,却缺乏任何温情,显得理性而冷酷。在这样的国家机器眼中,抽象的群体至高无上,而具体的成员毫无价值。事实上,作为群体的民众被抬举得越高,作为个体的成员就愈发地无足轻重。两种理念竟能并行不悖地存在,世界就是如此的荒谬。
荒谬的不止于此。当初以自由为名而得以迅猛发展的网络与数据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统治工具,给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套上日益沉重的枷锁。技术本身以造福于社会为名而被大力倡导,但现实中它们经常被用于监控与操纵,包括进行愚弄。
就比如,个人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不时会遇到只有自己可见的情况,而发布者往往还并不知情。同时,与主流不同的声音越来越难以发出,即便侥幸通过发布环节的审查,也会被技术迅速地捕捉。此外,在技术的统治之下,个人被大数据系统所误伤,也经常不知道找谁理论,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陷入匿名的魔阵之中。
学生时代在王小波的书中读到花剌子模国信使的故事,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呢?凡是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坏消息难道会因为信使的不传达而消失吗?然而,此种类似于寓言的故事,在现实中一再地上演。
当下的社会治理中,不管什么层级,重要的往往不是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而是相应问题是否成为了舆情事件。于是乎,不解决问题,而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成为治理中的惯常手段。把任何有影响力的事件都单纯地当作舆情问题,导致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多。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最后变成天大的事。
更为荒谬的是,很多被套上枷锁的人,不仅不愤怒于自由的丧失,还颇为怡然自得,就像温水中被煮的青蛙。并且,虽然自己也是被统治者,却特别善于为统治者着想。一切都是为了大局嘛,限制自由算什么,牺牲他人的权益更是不值一提。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普通个人为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被迫承担越来越多的污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他人的不幸表现出不加掩饰的冷酷,甚至想方设法要从当事人的身上找出错处来。这种下意识的言行,折射出一种颇为微妙的内在心理: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完全(或至少部分)是由于自身的过错所导致,而我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是安全的,不幸不至于降临到我的身上。
可以说,正是真实世界中安全感与稳定预期的严重匮乏,酿生了此类扭曲的自我臆想。当全社会陷入这样的臆想,被害人有错论的泛滥成灾,也就变得容易理解。只有纯洁无辜的被害人才被认为值得同情,而这样的被害人少之又少,人们自然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绝施予同情。基本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在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稀缺,日渐地成为奢侈品。
三、在迷茫中忙碌
人到中年,突然发现需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反思自己是否有些矫情的同时,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惘然。直面荒谬,又时常无能为力。所以,尽管早过了不惑之年,反而愈加地困惑与迷茫。
公众号停更一年,期间除因出版社的提议而发布过新书的信息外,没有专门写过或推送过任何文章。偶尔有朋友或学生问起,多是以忙的理由来搪塞。但从内心来说,停更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迷茫。
迷茫首先表现在,但凡涉及社会性的问题,我已经完全不知道,言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也因此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些什么。当202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揭晓,授予菲律宾记者玛丽亚·蕾莎与俄罗斯《新报》总编辑德米特里·穆拉托夫时,国内报道的是“以表彰二人做出的贡献“,而外媒的报道则是”以表彰二人为捍卫言论ZY做出的贡献“。不知从何时起,言论ZY竟成为讳莫如深的词汇。
迷茫还表现在,除了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之外,我不知道这样的公共写作有什么意义。在公知被普遍污名化的今天,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包括这个时代的青年,都不怎么欢迎指摘社会问题的知识分子。我看过一段视频,是一位年轻女孩挖苦讥讽公知的,被她点名道姓的那些人物,都曾是我们这一代年轻时颇为尊敬的知识界人物。看完之后,心里顿觉一阵寒意,不由地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物夏瑜。夏瑜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呢?大概只有作为人血馒头的意义。他为之付出生命的民众,就是那样对待他的。
实际上,不止是公号文章的写作,甚至于对学术写作,我也开始陷于意义的迷茫之中。观察近些年来的法律实践,发现学术性写作除了为个人的安身立命提供些许本钱,原以为的推进中国法治的意义,纯属一厢情愿。法学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像学界中人的自娱自乐,表面的繁盛掩盖不了内里的空虚与犬儒。在学术日益内卷化的今天,论文写作的意义往往只在于发表。说到底,在理论对法治的设想与实务对法制的践行日益背道而驰的今天,也不要奢望理论能对实务产生多少影响。
更为迷茫的是,在这一年中,我试着让自己收敛与合规,但终究发现,很多时候都会被逼到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地步。也许,是我的忍耐力不够吧。很多事情,但凡还有一点做人的血性,我都疑惑,怎么能忍得下来。无止境的忍耐,无原则的退让,最终会让自己都鄙视自己,那样苟且地活着,真是枉称为人。反之,不想忍耐的话,就要经常处于愤怒的状态,还可能被认为是麻烦人物,免不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让人迷茫的还有,关于努力的意义。一直笃信越努力越幸运的我,突然间就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努力的意义何在。这些年来,努力前所未有地贬值,就像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所谓的“贬值”,不只意味着更多的努力换不来更高的收入,也意味着随着阶层提升渠道的收紧,拼命的努力也不见得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贬值”还意味着,对很多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难以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改善。
就比如,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法界同行与媒体同仁,这两年在人脸识别的问题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两年之前北京地铁在准备推广人脸识别时,因遭遇舆论的反对而搁置;两年之后北京已有五个地铁站悄然推行人脸识别,预计很快就将全面铺开。不止如此,小区、商场、学校等各类公共场合,借疫情防控的东风,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都有愈演愈烈之势。
如果所做的努力没有意义,那我们还要继续选择努力吗?然而,不努力又能如何?恐怕只会使处境更为糟糕。所以,就只能在迷茫中忙碌,在忙碌中迷茫。在努力遭遇断崖式贬值的今天,这样的迷茫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无怪乎“内卷”与“躺平”,会成为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关键词。
“内卷”的本意是不必要的复杂化或缺乏进步的自我重复,对于努力的贬值现象,用“马尔萨斯陷阱”来形容可能更为准确。不过,“内卷”的字面意思直白易懂,也比较形象:既然没法对外使力,那就只能卷入内部的过度竞争。在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的情况下,“躺平”也相应成为一种不失明智的处世立场。不再接受打鸡血式的激励,也许是年轻一代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消极的抗争,以部分地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吧。
四、在适应中反省
从年轻时候开始,我便认为法治在中国的实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这种盲目的乐观遭到了现实的痛殴。眼见着依法治国日益地变成以刑治国,法家主义的法制卷土重来,有时会有悲从中来之感。我不算悲观的人,但仍难以完全消化外部环境的冲击带来的沮丧与失望。我很想兜售正能量,但在春节返乡也要被冠以恶意的年代,实在是说不出口。在程式化的政治话语漫天飞舞的时代,作为学者,至少应该保持起码的真诚。一味地回避现实中的种种,终不免沦为虚伪与投机。
我始终认为,与给予虚幻的希望相比,认清与直面现实是第一位的。就像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我选择让她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不会刻意掩饰其中的丑陋与残酷,给她一个修饰过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初一的学生,我推荐她看《那不勒斯四部曲》,让她自己去思考女性命运与两性平等的话题。前不久她主动提出要看《辛德勒的名单》,我也表示同意,陪她一起观看,并且在看完后与她探讨,为什么这样的影片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所以,我的女儿虽然成绩平平,在他人看来可能毫不出彩,但在我眼里,她自有她的出色之处。她对优秀影视作品的鉴赏力与领悟力,远超同龄的孩子,对于一些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判断,也胜过许多脑袋空空的成年人。
直面现实,接受世界残酷的一面,是走向成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不然,心理上就永远只处于蒙昧的幼童时期。就像有句话说的,“凡是听不得残酷真相的人,一般都活在婴儿阶段。人的成熟,一半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半是对残酷真相的接纳。”
我始终不认为,将各种社会问题搁在那里,不让人说破,不让大家知晓,便是所谓的正能量。如果正能量要依靠掩饰而获得,连直面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正能量,未免透着一股掩耳盗铃式的虚弱。
只是,在直面现实的同时,如何让自己不至于变得愤世嫉俗或是随波逐流,是颇费思量的事。在外部环境变动的同时,对个人来说,势必面临如何调整与适应的命题。完全坚守原先的自我,会因为与外部环境格格不入而遭受痛苦;反过来,选择成为变色龙,也终究会由于迷失自我而陷于空虚。在两端之间怎样平衡,如何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动的同时保持独立的自我,可能是很多人正面临的困扰。我也是如此。
年岁渐长,终究发现,对任何个人来说,时运都是第一位的。再生猛的人,也强不过时运,中国人喜欢讲天命,或许与此有关。但是,特定的时运之下,作为个人仍会有一些选择的空间。
所谓的适应,肯定不是通过一味地扭曲与改变自身而顺从于外部环境。单方面的顺从,只会造就苟且的自我。就像法律一样,作为个人,我们不仅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动,而且需要具备自我演进的能力,通过以我为主的选择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这正是卢曼系统论所给予的启发。
相应地,在对外部环境的变动保持敏感并调整认知的同时,需要努力培养内在的生命力,以形成更为强大的自我。一个强健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自我,会更有能力化约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同时拒绝犬儒与投机。
所以,在得知近几年国内位列TOP2的两所大学,7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公务员与教师等体制内职位时,我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惋惜。表示理解是因为,我知道身边的这些年轻人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普遍都高度地焦虑;感到惋惜则是源于,选择体制内的职位意味着选择了安稳,而安稳的职位通常天花板很低,风险变小的同时自然收益也少。
我特别期望,无论身处哪个年龄层,都不要因为疫情的久拖不决与经济的低迷下滑,就放弃自己的梦想,降低自我的期待。我们需要做出调整,也需要适应外部环境,但不是通过放弃梦想与降低期待来实现。不应该让疫情偷走自己的梦想。
就像我的一个学生对我说的,在遇到眼高手低的批评时,为什么要让高处的眼睛去就低处的双手,而不是反过来努力抬高双手的位置呢?因此,在遇到眼高手低的批评时,或许值得庆幸的是,自己至少还有“眼高”的优势,比眼低手低总是要更胜一筹。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所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以一种“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耐心,在韬光养晦的同时积蓄实力。我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如此。
回看过往的研究,我关注的命题一直是,如何使包括刑法在内的法律系统适应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思这种研究立场,不足之处在于只关注“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实真正需要关注的应当是“良善的社会秩序如何可能”。基于此,实有必要对原先的研究立场做出调整。
法律不只是一个功能系统,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的社会环境;同时它也是一个意义系统,承载着时代的价值观与道德底线。因此,在做法学研究时,不仅需要有社会理论的视野,政治哲学的视角也不可或缺,因为后者关注的恰恰是“良善”的维度。当法律人不断地宣称民众应当信仰法律时,其间的法律显然不应当是法家主义意义上的法律。
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遇到不怀好意的攻讦,以往的我,下意识的选择会是忍让退却与保持距离。可能多少是受了“恶人自我恶人磨”的处世哲学的影响。反思这样的做法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像我这么想的,总希望有别的恶人去施行惩治。也正是这样的处世哲学,导致在中国社会吃亏的经常是君子与老实人,而小人与恶人们往往占尽便宜。
可以说,正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选择忍让退却,才让恶人能肆无忌惮地继续为恶。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周遭环境的日渐恶化,选择忍让退却的我们,其实都负有消极不作为的责任。这并非君子之风,而是犬儒懦弱的表现。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在不拉低自己的前提下,是应该考虑坚决反击的。
在微博上读到一句话:“你真正吸引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谨将这话送给此刻可能迷茫彷徨的你,也送给我自己。
“如果你选择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去为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人发声;如果你选择不仅与强者为伍,还会同情帮扶弱者;如果你时刻设身处地为那些没有像你这般地位的人着想,那么你的存在,将不仅是你家人的骄傲,更是无数因为你的帮助而改变命运的成千上万人的骄傲。”这是J.K.罗琳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中的一段话,我特别喜欢。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愿你我都能拥有这样的正能量。
2022年1月29日
完稿于清华园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韵 来源:看传媒
本文URL: http: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204/170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