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书、爱阅读、爱绘本……更更爱分享。
只要看到好东西我就会马上想到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和我一起享受找到好料的感觉。
前阵子因为和芝麻先生争论有关绘本的问题而感不快。今天就让我在fb发现绘本的另外一些好处。算了,反正很多时候都是如此,人是如此,东西也是如此:喜欢的人事物,你不用告诉他什么原因、大道理,要喜欢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纵然有多少好处,你列名他也不会喜欢。
绘本有哪些好处?(我好象有点自相矛盾?!好东西有时还是要介绍一下的,【好个自圆其说】。)它是和孩子谈情绪的好工具……看看专家怎样讲。
【用绘本谈情绪】
文/陈书梅 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副教授
小小孩也会有心事,有时候哭闹也无法释放负面情绪。然而,透过绘本,它提供了生活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能够有效纾解情绪,对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灵处方箴…
儿童情绪教育的相关研究,多肯定绘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帮助。绘本具有纾解情绪的功能,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媒介。
绘本故事的内容,常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与儿童常遭遇到之情绪困 扰问题有关,因而能使儿童在阅读时重新体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
优质绘本的情节结构良好,易激起儿童的情绪反应,使小读者更能融入故事中与角色互动。因而在阅读绘本时,儿童能投射个人情感,认同其中的角色,并藉由绘本中的角色、情节,反映出小读者自身的情绪经验,终而能释放负面情绪。
优质绘本中,角色造型有趣,且主角人物通常具有高自尊、积极克服个人问题的特色。绘本通常为正面主题,能提供正面价值与希望,儿童阅读时,可因认同主角而模仿其态度与行为。
绘本常以第一人称观点叙事,直接处理主角的感受,因而较易使儿童产生共鸣。对儿童而言,绘本具有社会化、提供生活体验、娱乐以及纾解情绪等功能。许多研究和相关文献都证明,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绘本,不论对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灵处方箴」。(这一句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遭逢情绪问题时,父母或师长可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并进行讨论,以引导儿童改变想法,并学会以较成熟、乐观的观点思考,面对问题,进而解决情绪困扰,这就是所谓的「书目疗法」。
书目疗法的具体做法
一般而言,儿童「书目疗法」有以下做法及步骤,可供父母教师参考:
1 重述:请小读者用言语或绘图方式,重述故事内容的某一桥段、主角情绪困扰问题、主角的情绪感受、价值观或行为等。
2 指认:请小读者指出故事内容中,与自己生活经验相似之处。
3 探索:请小读者探索自己生活经验中,曾经遭遇的事件与其结果。
4 推论:让孩子由此类推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5 评估:请孩子评估,若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与解决方式。
在儿童讲述或绘出故事内容的过程中,父母或师长可藉此观察儿童个人情感投射的状态;小读者也可藉此抒发负面情绪。藉由自行阅读或与父母老师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小读者可以学习书中角色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思考如何因应自己所遭遇到的困难。
【附录1:】
认识0至12岁孩子该有的情绪力
脑部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EQ并非天生不变的,而且父母对孩子EQ的影响力,远大于父母对孩子IQ的影响力。由了解不同年龄层孩子的情绪特质,有助父母教出高EQ小孩,关于大脑与情绪的关系,仍有许多谜题待解,但根据目前的许多研究都发现,教养方式会影响情绪的反应,促使脑部传输路径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也因此,EQ可以透过练习提升改善,比IQ更具可塑性。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指出,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绪管理经验,对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绪特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机,这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崁入神经网路的基本架构中,不太会因后来的经验而改变。
脑部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提供了父母教养的参考:EQ并非天生不变的,而且父母对孩子EQ的影响力,远大于父母对孩子IQ的影响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龄层孩子的情绪特质,有助父母教养
出生~6个月情绪表现&调整策略‧所有原始情绪出现,正面情绪的表达受到鼓励而变得更为常见。
‧ 会藉着吸吮或转离等方式调整负面情绪。
情绪理解能力
‧能分辨快乐、生气及哀伤的面部表情。
‧能分辨快乐、生气及哀伤的面部表情。
7~12个月情绪表现&调整策略‧像生气、害怕及哀伤的原始情绪变得更为明显。
‧情绪的自我调整进步了,婴儿会晃动身子、咬东西或转离不愉快的刺激。
情绪理解能力
‧辨识他人原始情绪的能力进步了,社会推论出现。
‧辨识他人原始情绪的能力进步了,社会推论出现。
◆给父母的建议出 生到一岁,孩子的原始情绪出来时,非常需要回应。哭闹时,应该去哄哄他,要让他情绪稳定,很重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需要温暖呵护、被爱的感觉,不是只 有物质的满足。小时候的依附经验,会带到成人的两性关系,那是最原始、纯真的经验。孩子的需求,父母应敏锐而尽速地给予回应。
1~3岁情绪表现&调整策略衍生(自觉情绪)出现。情绪调整能力进步了,学步儿会将自己的注意力移开令他们沮丧的刺激,
或试图去控制它们。
情绪理解能力
‧学步儿开始讨论及表现情绪。开始表现出同理心。
‧学步儿开始讨论及表现情绪。开始表现出同理心。
◆给父母的建议一岁半以后,孩子开始会用大哭大闹,满足需求,这时父母就要对孩子有足够的敏感度,常把孩子抱在身边问他:「什么事让你难过?」需要跟孩子互动,才能了解他的感觉。并逐渐去教导孩子生气难过等情绪表达该如何处理。
从两岁开始就应该慢慢引导他,怎么察觉自己的情绪,怎么适度的表达。告诉他有哪些规则应该去遵守。接着,就要逐渐教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牛奶打翻了!不是去骂他,或帮他处理,可以问问他:「怎么办?」让他学着解决问题。
3~6岁情绪表现&调整策略调整情绪的策略出现并更精致化。会懂得隐藏某些情绪,对简单表达规则的服从。
情绪理解能力
‧了解引发情绪的外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进步。同理的反应更为常见。
‧了解引发情绪的外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进步。同理的反应更为常见。
6~12岁情绪表现&调整策略‧服从表达规则的能力进步了。
‧自我调整策略(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强化情绪)变得更多样且更复杂。
情绪理解能力
‧可以整合外在及内在的线索以了解他人的情绪。同理的反应更强。了解人对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可以整合外在及内在的线索以了解他人的情绪。同理的反应更强。了解人对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了解别人可能会有复合的情绪(例如:既期待有怕受伤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