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考试准则VS创意,我有话要说!

前阵子,一名阅卷老师公开批评【不合理華文批改準則·扼殺UPSR學生創意】,结果引起了大众的热烈讨论。对于这个课题,我也有话要说。

我曾经参与阅卷工作,了解没有“标准”真的很难批改的事实。每个老师的接受度、喜好和价值取向都不一样,有个框框最低限度还有个“勉强公平”可言。若没有了框框,我不敢想象那种千差万别的改法对考生们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公平和扼杀创意之间要如何去选择?站在这个角度我赞成,使用准则来批改卷子以示公平。

写文章,内容占的比例最重。其次是文章的结构,语法和文字。内容不符合真善美,文字再优美也只是堆砌,华而不实!抛开【道德价值观】这一个大帽子,我们来看看“沒有考試,就不需要補習和讀書”这句话。句子,没有问题。但是逻辑就有问题,考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来连考生自己都不知道。我看不止是考生连许多家长本身都不知道!他们都只关心A而已!考试只是一个工具,用来检测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多少的工具。所以就算没有考试,读书(包括阅读)还是需要的。读书不该只有阅读教科书。从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马来西亚的教育到底有多失败。这真的是在刁难考生吗?这叫做“扼杀创意”吗?我不觉得是刁难,更看不出创意在哪里?如果连最基本的东西(词义)都掌握不好,那根本谈不上创意!

考试有它的游戏规则,既然这个游戏,是学生就要参与那就接受它的规则。但如果你已经知道这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过程,那又何必太在意。这里没有框架,但是功利的社会大众却将自己死死框在ABC里面。

若把这个经历当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课,告诉孩子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不好作文的因素是什么,不一定是孩子的能力问题。我想孩子学到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面对和自己观点有出入时的大度。但我看到的是:好多好多的考生在得知“批改准则扼杀创意”时,是在那里破口大骂。他们完全搞不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情有可原,因为孩子还小心智还不成熟。但是大人呢?在这个时候有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最后,我好想说拜托A不A已经不重要了。当瑞典、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都在关注“深度阅读”时,你们还在重视A不A。醒醒吧!成绩不代表什么。会不会阅读,有没有学习力,懂不懂得创意思考才是接下来应该关注的重点!

我们的教育制度一向都将学习语言“复杂化”,将学习语言肢解,分成词汇、语法、知识点和写文章。结果这样教育的产物是:
①语音不标准。(汉语拼音是用来写的,音标是用来看的都没有声音),老师的也不标准。这样的环境不可能标准。

②学习单词,只有意思;空有局部,没有整体。那意味着只有片段,没有整体。少了阅读的整体,习得的语言都只是片段,破碎的很。这直接影响说和写。

③会看,不会说和写。会看简单的句子,但不会阅读,也读不出深层意思,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学校没有教,二老师可能自己都不会)。不会说,没有练习说的环境(老师一堂言,极度缺乏说的环境,尤其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会写,没有足够的阅读就没有整体,没有完整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输出。写不好是肯定的。所以哑巴英语和国语发生在华校生身上一点也不奇怪。什么3语并重根本是在自欺欺人 。处处可见的确实是“3语病重”,英语不专、国语不强、华语不精。

既然知道马来西亚的教育是僵化死板的填鸭式,那么社会大众还那么在意A不A,有没有在扼杀创意。只有意识到这些成绩单上的ABC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的能力,整个社会的风气才会改变。我想高分低能也好,低分低能也罢!他们绝对不是社会所要的未来主人翁如果我们的社会还一直框在考生拿不到A的层面上。那教改要成功,这条路还远着呢!

一场考试,一个批阅的准则,就已经鲜明的曝露出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所在,真的很悲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