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太热闹。我喜欢安静,喜欢独自一人享受寂寞的味道。喜欢让自己的灵魂和自己对话。自小如此,即使在人多时,我也会自己去找最幽静的角落,躲起来做个观察者。本性如此吧!有些事不用人教,不是吗?
我是老二,也是独女,和母亲的关系疏离。我的世界总是孤单。我需要朋友可又害怕和别人太要好、太亲密。我的神经受不了。我喜欢距离,那种不近不远,不亲不疏的距离。因此,我爱上孤独,爱上和自己独处……
我喜欢独自一人泡馆子、啃小说、写日记、听音乐、跳舞……
我喜欢自己和自己说话,自言自语,反省一天的所作所为也好,拷问自己也好。这样的相处模式与状态一直延续着。我无法忍受自己没有自己,我害怕完全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这对我而言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我不善言辞,有时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用声音来思考的。有的人通过对话、和别人沟通来思考,有的人自言自语来思考。虽然有时我也会自言自语来思考可是很快的,所思考的内容会被我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怀疑自己是用文字来思考的人,只有安静我才能完全静下来把所思所想写下来,慢慢的咀嚼、反刍找到或发现自己想要的、整理和沉淀自己的思绪。我知道这非常花费时间。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我肯定是视觉型的学习者。
第一次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时,也是在独处时突现的念头。当时我有个想法,就是出家,那一年我初二。我其实是悲观的人,只是我又不愿自己那样的悲观,我喜欢乐观的自己。于是我积极开始找寻我的人生路,我开始先接触宗教、哲学。开始寻求解答,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开始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安静,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我细细思考。于是,苏格拉底、尼采、叔本华等哲人一个一个进入我的生命。也因为这样我爱上看周国平、傅佩荣等人的作品,尤其是哲理性散文,里面总会有许多闪光点为我的人生指路。无奈的是当这些作家成名、当红之后,他们的作品的可读性已经越来越低。是他们教会我思考、写作。于是乎安静,独处,思考,写作变成一个整体,对我而言。这是一件每天必不可少的事。只要逃离人群,远离喧闹。安静、独处,真诚面对自我,我的心就会觉得宁静和舒服。
今早,阅读《星洲广场》读到邱立本的文章《假期独处》文章里提到他的朋友小周和小杨。
1.“小周说:‘ 他也许是陆小凤,偷偷地,一个人从中原到了扶桑,要在那边疗伤养心,再重新出发,因为历经江湖风雪险恶,需要在一个全新的空间,去思考未来,去反思自己的一切,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2.“小杨说:‘欲速则不达。恰恰对那些企图心很强、想要在每天完成很多事情的人来说,独处是必要的功课,摈除人际间的杂念,回到心灵海洋中的孤岛,才可以寻找真正的自我。……这是一种哲学的语言,直探我们生活的语言。在每天纷纭的人际互动中,人反而看不到真正的自我,想不到一些更深层的问题,看不到更长远的愿景。只有在独处的时间中,自己勇敢地、真诚地面对自己,才能使生命丰富起来。’”
大家的文笔就是不同,轻描淡写就把我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了。和小周一样,每一次自己觉得受伤、无力、沮丧时,我总是找个地方躲起来疗伤,用文字意义抚平自己的伤痕。我需要的是安静,是独处和思考。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类心灵栖息的家园。”没有语言,就无法思考;没有独处,就不可能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找不到自己,人的心灵又如何找到栖息的家园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